馬鞍山當涂烏溪鎮:蟹苗產業提質增效 每畝利潤超萬元

眼下正是蟹苗上市的大好時節,當涂縣烏溪鎮七房村養殖戶周先云、徐書龍忙得不可開交。不僅買蟹苗的蟹農一波接著一波,而且慕名前來學習養殖技術的人也是絡繹不絕。作為“試驗田”,他們改造育苗池塘28畝,今年實現畝產蟹苗600斤以上,每畝產值達2萬多元,每畝利潤超萬元,產量效益翻了一番。究竟是什么樣的技改,能夠讓效益如此可觀?

據悉,當涂縣是河蟹養殖大縣,其中烏溪鎮是專業化蟹苗培育鄉鎮,生產面積8000畝,蟹苗年產量450萬斤,蟹苗產業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經過多年發展,當地蟹苗畝均產量300斤左右,畝均效益4000元左右。 “十四五”開局以來,如何進一步提升效益,持續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蟹苗產業提質增效,成為擺在當地政府、農業部門和廣大養殖戶面前的新命題。

2021年,市農業農村局水產技術中心認真謀劃,利用省水產產業發展項目資金,從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著手,在烏溪鎮啟動良種培育和技改試驗。這為周先云等養殖戶提供了發展契機。“蟹苗也要做精品!”周先云說,通過選育良種、技術革新,蟹苗品質好了,產量養起來了,規格養大了,自然有源源不斷的客戶前來。

如今,走進項目技改試驗基地,一條水泥路的兩邊,養殖模式截然不同。左邊,池塘面積超過了5畝,放水起苗后露出了塘底,在四周淺淺的水面里留下零星的增氧設備;右邊,育苗池塘明顯小了很多,緩緩的坡度向下延伸,至中間深度已超兩米,兩臺增氧設備“背靠背”發揮著“威力”。

“在市農業農村局水產技術中心指導下,我們采用優質良種‘云海大籽’,并改大塘為小塘、改陡坡為緩坡、改淺水為深水,同時配套雙增氧機和物聯網設備。雖然成本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但畝產均超過600斤,畝產值和凈利潤均翻了一番。”不斷探索嘗試,一步一個腳印,周先云們終于獲得了成功。

市農業農村局水產技術中心主任石小平則道出了成功的原因:螃蟹是爬行動物,在沒有其他附著物的情況下,大部分時間都在池塘底部活動,通過“三改一配套”技改試驗,拉伸了上下空間,再通過水草的種植,蟹苗就可通過水草根莖的攀附作用上下自如,增加了活動空間。“這就相當于蟹苗從住‘平房’變成了住‘樓房’,生存環境的提升,帶動了蟹苗產量的增加和品質的提升。”石小平解釋道。

攢下了口碑,也贏來了客戶。來自湖陽鎮的養殖戶馮德勝此次慕名而來。“七房村的蟹苗,通過品種篩選和技術改良,不僅成活率高,而且成蟹個頭大,單價也賣得上去。”他告訴記者,去年他在七房村拿的蟹苗,55畝的蟹塘產值達40多萬元。

“技改試驗的成功,為蟹苗培育產業提質增效開辟了一條新路,為‘兩強一增’行動提供了可復制的示范案例。”石小平表示,下一步,市農業部門將繼續加大與高校院所的合作,持續探索蟹苗養殖的新技術,引導廣大養殖戶在培育蟹苗的產量和質量上下功夫,把“烏溪蟹苗”品牌打得更加響亮,持續促進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記者手記

“兩強”指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一增”就是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兩強一增”行動,激活第一生產力,夯實現代農業裝備支撐,加快農民增收步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是全市“三農”工作爭當樣板、走在前列的應有之義,是搶占賽道、贏得主動的重要舉措,是拉高標桿、趕超跨越的現實需要。

蟹苗培育“三改一配套”技改試驗,是我市農業部門和養殖戶們率先在“兩強一增”行動上的有益探索。它的成功,提供了范例,也提振了信心。我市也將不斷引進和推廣現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加快農業“四新”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民依靠科技致富和創新創業能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鄧婷婷)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