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科學大講堂”帶你領略亞運場館背后的“黑科技”


【資料圖】

潮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徐錫蓮 羅雅晨

作為杭州亞運會四大辦賽理念之一,“智能”體現在亞運籌辦的每個細節中。8月12日下午,第200講“杭州科學大講堂”在杭州市科技交流館舉行。浙江東南網架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周觀根教授受邀開講“亞運場館建造中的科技元素”,帶領現場160余位聽眾一起領略了杭州亞運會場館建造中的“硬核科技力量”。

周觀根教授,長期致力于鋼結構、鋁合金結構的研究開發與推廣應用,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70項,榮獲國家、省部級獎30余項。從“蓮花碗”杭州奧體中心主體育場,到“小蓮花”杭州奧體中心網球中心,再到杭州奧體中心體育館、游泳館和“玉琮”造型的綜合訓練館等,都有周教授的身影。

講堂上,周教授從“空間結構”“空間網格結構”“網架結構”“鋼結構”等概念入手,不僅對它們進行了專業解釋,還理清了幾種不同結構之間的異同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國家體育館“鳥巢”、國家速滑館“冰絲帶”、中國天眼“FAST”、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杭州火車東站等都是采用了空間網格結構。

作為多個場館的技術總負責人,周教授以“大蓮花”“小蓮花”及“化蝶”雙館為例,介紹了這些亞運場館的基本概況和建筑特色,重點講述了場館建造過程中的科技亮點,如“大蓮花”建造中應用的大直徑厚壁圓鋼管的空間彎曲制作方法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小蓮花”突破花瓣安裝、傳動系統、閉合密封、同步控制等難關,全球首創鋼結構懸挑端開閉屋蓋技術;“化蝶”雙館借助計算機軟件對兩翼的安裝過程進行了精細化仿真模擬等。

整個講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專業與科普相結合。在互動環節,現場聽眾紛紛提問,周教授耐心細致地進行了解答。

據了解,“杭州科學大講堂”是一項集科學性、前瞻性、開放性、公益性于一體的科普品牌活動,聚焦前沿技術、科技熱點和社會關注的問題,以專業權威的解讀為公眾解疑釋惑,讓受眾有機會與科學家面對面,接受科學精神的熏陶和科學知識的傳播。從2007年開創至今,先后邀請30余位兩院院士和160余位中外著名專家登上講堂,吸引線上線下受眾近百萬人次,覆蓋青少年、成人、老年人等各年齡段人群,有效提升了杭州市公民科學素質,見證了杭城科普工作的穩健發展。

據悉,本期大講堂由杭州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務中心承辦,燈芯巷社區協辦。未來,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務中心將在杭州市科協的支持下,繼續開展各類科普活動,努力提升科普服務供給能力與水平,持續向公眾普及科學新發現和技術創新成果,助力杭州邁向“科技成果轉化首選地”“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活力之城”。

“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