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泰州小麥總產可達104.5萬噸 比去年增收4.5萬噸

6月3日上午,姜堰區白米鎮和平村小麥最高畝產705.4公斤,打破2020年畝產650.2公斤的紀錄;

6月3日下午,興化市釣魚鎮姚家村又以畝產715.8公斤的成績再創新紀錄。

近日,我市小麥進入收割期,各地高產捷報頻傳,大大超過預期。市農業農村局預測,今年全市小麥總產可達104.5萬噸,比去年增收4.5萬噸。

記者在田間采訪了幾位種植大戶。靖江斜橋鎮富民村一三家庭農場的宋旭賢今年有1200畝小麥豐收,他告訴記者,靖江土壤屬于沙性土質,后期容易脫肥,小麥不容易拿高產。與去年畝均產量384.8公斤相比,他今年最高畝產紀錄是534公斤,“畝產比去年高出100公斤左右,太讓人激動了。”

全市小麥大豐收 畝產再創新紀錄

泰興根思鄉種植大戶唐兆國算了一筆賬,他有1049畝小麥,今年平均畝產500公斤左右,小麥收購價每斤按1.5元預算,能賣到150多萬元,“種田有奔頭了。”

“這是我這么多年收成最好的一年,今年種小麥,有得賺了。”10年前,農民葉狗兒從老家徐州來到醫藥高新區(高港區)胡莊鎮承包了近300畝地,站在田頭,手捧顆粒飽滿的小麥,這位樸實的農民開心得合不攏嘴。

“全市建成高標準農田315.2萬畝、45個小麥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片,111名農業生產技術人員組成專家服務團隊,提供‘7×24小時’在線技術咨詢服務,健全的農業保障體系、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強,正是天時、地利、人和,讓我市小麥生產屢創新紀錄。”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蔣向榮說。

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袁志章介紹,今年全市農麥88、鎮麥12號、揚麥25和蘇隆128等主推品種占全市小麥總面積90%以上。各地精準抓好藥劑拌種(包衣)、施拔節孕穗肥、適期化除化控和赤霉病防控等關鍵技術指導,全市返青期一、二類苗比例高達84.4%,拔節期超90%,是近年來同期苗情最好的年份。

“我們通過加強示范創建主體的培育,大力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新裝備的試驗示范及綠色高質高效技術集成與推廣,做到創建一個示范方、輻射一大片。”市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站長孫敬東說,今年全市45個小麥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片,平均畝產達537公斤以上,其中通過市級實產驗收的9個A級方平均畝產達615.5公斤。

為保障農民利益,市農業農村部門會同相關單位在興化、靖江、泰興、姜堰等6地開展小麥完全成本保險試點,全市小麥承保面積84.5萬畝,覆蓋率約1/3。今年上半年,全市發放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7329萬余元,全市累計整合項目資金1723.76萬元用于小麥赤霉病防控,極大減輕了種糧農民的成本支出。此外,市農業農村局常態化推進“泰惠農·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政銀保企對接活動,今年1至5月份,向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發放貸款10億元,同比增長50%。(侯繼軍 )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