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小鎮”做強“新工業”

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 本報記者 岳旭 通訊員 楊克

5月下旬,新沂市阿湖鎮葡萄產業園的夏黑品種“早夏”喜獲豐收。看著葡萄架下掛滿了一串串顆粒飽滿的果實,種植戶鄭紅銀綻開笑顏:“每天能收8000至10000斤葡萄,每畝凈收益2萬元!”

阿湖,是蘇北地區有名的“葡萄小鎮”。近年來,該鎮以“實力阿湖”“美麗阿湖”“幸福阿湖”建設為抓手,因村施策發展特色農業、因地制宜做強工業產業、持續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努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早夏’是鎮里成功解鎖的又一熱門葡萄品種,種植工序十分講究。”桃嶺村黨支部書記黃桂雷介紹,該品種需在前一年的秋冬季節提前準備,大棚需使用三層薄膜甚至多層薄膜保溫,并配合鍋爐進行物理加溫,提高冬春季節葡萄園內的溫度,促進葡萄早生長、早發芽、早成熟。

據了解,目前阿湖鎮上市的“早夏”因初期產量小,在市場上較為稀有,每斤葡萄出園價格在8元到10多元不等,供不應求。“葡萄種植戶一個冬天的辛勤付出,換來了甜蜜回報!”說起葡萄產業的紅火發展,黃桂雷打開話匣子,“前些年,我們的葡萄僅僅產量高,品質、串型、口感等標準卻偏低,低廉價格導致經營風險逐年增大。”

為破解這一難題,2019年,阿湖鎮圍繞“一顆葡萄、四季增收”理念,聯合南京農業大學共建葡萄產業研究院,不斷創新葡萄種植品種和技術。同時,組織業內專家和團隊通過人才下鄉“中繼站”,指導桃嶺村對葡萄產量、串型標準實現嚴格把控,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與跟蹤服務,進一步打開中高端市場。

葡萄產業的成功“轉型”,讓曾經的省級經濟薄弱村蝶變為特色田園鄉村——桃嶺村連續三年舉辦“葡萄文化節”,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創辦年產500噸的葡萄酵素加工廠,建設葡萄冷鏈冷庫,實現葡萄深加工與反季節銷售。

通過葡萄產業化發展和“三鄉工程”實施,阿湖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家鄉就業和返鄉創業,葡萄種植戶年均增收10%以上,就近吸納農民就業增幅約20%。如今,該鎮葡萄種植面積達1.2萬畝,成功栽培20余個熱門品種,果期從6月延長至10月,年產量達2000萬公斤,年產值超2億元。

阿湖鎮不僅擦亮“葡萄小鎮”金字招牌,還轉型做強“新工業”。在錫沂高新區阿湖硅材料產業園,一根根新拉制的單晶硅棒正在江蘇恒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的單晶爐里“生長”。“1600攝氏度的爐溫,多晶硅塊要經過數十個小時的生長周期,才能成為一根單晶硅棒。”企業負責人石禮說,目前公司一期項目20臺單晶硅爐已安裝完成,單晶硅棒日產量達到兩噸,后續40臺單晶爐正在安裝中,年產值預計超1.5億元。

不單是恒發新能源,投資約4800萬元的江蘇君航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進入試生產,其產品主要應用于航天與國防工業,達產后預計年產值達4500萬元。在整個硅材料產業園,石英企業中規上企業占了10家,產品以硅微粉、熔融石英等工業用途為主,各類產品年設計生產能力超過10萬噸,年產值逾3億元。

“全鎮境內脈石英礦儲量約為5.8億噸,二氧化硅含量高達99.8%,原電子工業部就是以我鎮的石英砂原料制作石英砂相關標準。”阿湖鎮副鎮長陳楓說,如今阿湖的硅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特別是近年來對原來落后的石英砂行業進行全面轉型升級,淘汰落后設備,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集聚,大力實施“筑巢引鳳”工程,新建標準廠房8.6萬平方米,招引來一批投資規模大、市場前景好、技術含量高的諸如單晶硅太陽能光伏片、硅靶材、半導體生產等項目。

聚焦校企聯建,阿湖鎮與濟南大學聯合建設的君航高新材料研究院已投入運營,與青島大學對接爭取今年建成硅材料研究院,同時爭取與高校和科研院所聯合建設更多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創新平臺,進一步提升產業創新能力,促進產品換代升級和企業做大做強。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