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稈成牛羊“營養餐” 青海湟中“糧改飼”實現種養雙贏

中新網西寧10月18日電 題:玉米秸稈成牛羊“營養餐” 青海湟中“糧改飼”實現種養雙贏

作者 俞惠珍 李雋

十月中旬,高原青海進入了秋收尾聲。近日,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甘河灘鎮卡躍村,青海薯樂種養殖合作聯社青貯的玉米地里,大型收割機來回穿梭。

一排排玉米秸稈被快速切割、粉碎,然后再從收割機出草口“吐”出來,轉移到同步行進的運輸車廂中。

圖為玉米秸稈被快速切割、粉碎。俞惠珍 攝

“聯合社今年種植青貯玉米2600畝,已經收割了1600畝左右,預計青貯量達到1萬噸,實現經濟效益100多萬元。”青海薯樂種養殖合作聯社負責人劉延魁說。

青貯是將玉米棒子連著秸稈一起粉碎,貯存發酵后被打包成青貯飼料包,用于冬季飼養牲畜,牛羊吃了生長速度快,奶牛產奶量高,減少了玉米豆粕等精飼料用量,降低了養殖成本。青貯將秸稈等飼草轉化為牛羊等草食家畜優質的“營養餐”,同時減少了秸稈的亂堆亂放的問題。

近年來,西寧市湟中區通過“糧改飼”項目,調整種植結構,引導農民和合作社大規模種植飼料玉米,滿足了現代草業發展層次需求,走出了“以草養畜、種養結合、草畜聯動”的新路子,推進了種養雙贏新格局。

圖為粉碎的玉米秸稈被打包成青貯飼料包。俞惠珍 攝

在湟中區漢東鄉拉布爾村旭泰種養殖合作社青貯玉米地里,合作社理事長王守鵬正開著收割機對青貯玉米進行收割、粉碎;在合作社飼料棚里,工人正在用青貯飼料拌料;牛圈里的牛正享受著美味的玉米青貯飼料。

“現在養殖場里有400頭牛、1026只羊,今年種植青貯玉米850畝,種的青貯飼料完全能滿足養殖場的飼料需求,剩余的經過加工第二次銷售,利潤不錯。”王守鵬介紹,青貯的質量好,每頭牛每年精料的節省率能達到30%,每頭牛在育肥的過程中,能節省飼料費用400元至600元。

圖為牛圈里的牛正在吃玉米青貯飼料。俞惠珍 攝

走進湟中區多巴鎮鮑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院子里,鏟車、自動包膜機、叉車正在流水線作業,不遠處整齊地擺放著一個個已經打包好的青貯飼料包。合作社理事長鮑霞說:“我們是從2014年開始種青貯玉米,今年種植面積是1000畝,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收割,年產值是5000多噸,純收入達到50多萬元,帶動固定就業19人。”

近幾年,湟中區通過糧改飼項目實施,有效促進了種植結構調整,逐步擴大飼用玉米種植規模,2023年種植飼用玉米達3萬畝,燕麥飼草達8萬畝,參與種植加工的專業合作社達130多家,目前飼用玉米收割正在進行,預計青貯量達8.4萬噸以上,發放青貯補助504萬元。

圖為養殖戶正在用青貯飼料拌料喂牛。俞惠珍 攝

“種植飼用玉米可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純收入每畝可達500元以上,全區可實現經濟收入達1500萬元,生產的8.4萬噸青貯飼料可滿足22萬個羊單位一年的飼喂量,從而減輕草場壓力,為草原生態保護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湟中區畜牧獸醫站副站長何成偉說。

西寧市湟中區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堅持藏農于技、藏農于地,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2017年至2023年累計投入補助資金2304萬元,完成糧改飼面積達13.6萬畝,生產優質全貯飼料40.56萬噸,實現“草畜配套、以種供養、農牧互促”循環可持續發展,為牛羊全產業鏈發展奠定了堅實的飼草料基礎。

“糧改飼”項目是農業農村部開展的一項重大農業改革。為保障“糧改飼”項目順利實施并取得實效,青海省飼草料技術推廣站積極采取多項措施,全力配合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畜牧業處扎實推進好年度項目工作,引導各地擴大飼草種植面積、提升青貯等加工水平。(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