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咫尺工匠”:繁榮市井“生活圈”點旺城市“煙火氣”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崔亞明

一把螺絲刀、一支測電筆,精心檢修,舊家電煥發新生命;一臺修鞋機、幾張小板凳,耐心修補,磨腳的皮鞋適足耐穿;一臺縫紉機“咯噠咯噠”、針線穿插,連起鄰里情,溫暖居民心……

我省各地持續探索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在街區面貌日新月異之時,兼顧裁縫鋪、修鞋鋪等便民項目。蘭州市七里河區建蘭路街道更是整合轄區手藝人,探索建設“咫尺工匠”工程,服務社區民生,繁榮市井“生活圈”,點旺城市“煙火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小舉措保障著大民生。

民以安為樂,筑牢民生“安樂窩”,才能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提升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七里河區建蘭路街道持續深入實踐新時代“楓橋經驗”和“浦江經驗”,沉下基層,貼近群眾,集民意、惠民生,扎實推進“咫尺工匠”工程建設,切實將群眾問題解決在基層一線、服務做實在“最后一米”,從而不斷提升廣大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認同感。

“老匠人”吳楷田為顧客維修美容儀。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崔亞明攝

“放心!放心!給我五分鐘時間,小問題一定解決。”吳師傅一邊安撫著急的顧客,一邊用螺絲刀修理著一臺美容機。

一旁等待的顧客開玩笑:“老匠人”遇到新問題了。

“老匠人”本名叫吳楷田,今年64歲。他常年身穿藍色工裝夾克衫,頭戴藍色帽子,在建蘭路街道維修各類家電已近30年。

玩笑歸玩笑,“老匠人”的技藝得到轄區居民的充分認可:“只要是大家需要維修的,就沒有他不會的。”

不到五分鐘,美容儀修好了。吳師傅剛送走顧客,又接到居住在建蘭路街道王家堡社區陳奶奶的電話。

“老人今年92歲了,子女都不在身邊,家里有啥事,都習慣叫我幫忙。”吳師傅說,這次是老人家的馬桶好像有些堵塞,希望他上門疏通。

每次只要陳奶奶一個電話,小到換個燈管,大到維修家電、疏通馬桶,吳師傅都會及時上門無償提供幫助。“我的另一個身份,還是社區志愿者,轄區一些孤寡老人、困難群眾只要家里有需要,我都會及時上門免費提供服務。”

“這種模式也是我們的有益探索。”建蘭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黃文斌說,為了讓老手藝人規范有序地融入城市社區的發展進程中,同時滿足社區居民生活需求,建蘭路街道以深化拓展新時代“民情流水線”工程為契機,打造“咫尺工匠”服務載體,對轄區修鞋、縫補、配鑰匙、修理家電等老手藝人進行整合,將“小修小補”納入街道15分鐘便民服務圈建設,引導手藝人按照城市管理規范經營,手藝人安心,居民群眾放心。

熱心的張生玉修補衣服之余還充當起免費“紅娘”。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崔亞明攝

小技能、大服務。

“衣服好好的,拉鏈壞了。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來找你。”居住在建蘭路街道吳家園社區的劉曉紅剛到張生玉的裁縫店就說道。

接過衣服,挑線、拆拉鎖、踏動縫紉機,不到二十分鐘,拉鏈換好了。

2000年至今,張生玉一直在吳家園一帶經營裁縫店。近年來,在街道、社區各方的照顧下,張生玉在吳家園菜市場附近租下一間店面,徹底“落戶”吳家園社區了。

“手藝好、人可靠,二十多年了,她的收費幾乎沒咋漲過。”周邊的居民都是熟人熟戶,家里的縫縫補補大都交給她。周邊的居民和她越來越熟絡,漸漸地也讓她幫忙張羅子女的婚事。

“鄰居們有需求,我也就開始操這個心。”張生玉在裁縫店掛起“免費婚介”招牌,為轄區住戶無償服務。

轄區的許多手藝人不僅憑著過人的技藝為住戶提供服務,還以一顆熱心為住戶生活瑣事操心。

建蘭路街道充分挖掘這些手藝人優勢,不僅是引導他們在社區簡單地“安家落戶”,還邀請這些老手藝人擔任轄區兼職網格員,充分發揮他們“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結合網格人、房、地、事、物等變化情況,協助社區繪制網格“民情圖”,動態掌控了解社情民意,及時傾聽困難群眾的心聲,幫助社區不斷強化工作措施,兜牢基本民生底線,助推基層民生服務取得實效。

社區牽頭,將修鞋、開鎖、配鑰匙等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務經營規范化,將社區管理的“煩心事”變為服務居民的“暖心事”,基層社會治理效能進一步得到提升。

“開鎖、配鑰匙看似簡簡單單,很多時候可關乎住戶的安危。”今年43歲的宋登云在建蘭路街道吳家園西街社區經營著一家小店,主營開鎖、配鑰匙。

這家廚房里還開著火、門打不開了,哪家孩子把自己鎖到臥室了……宋登云成了“滅火員”,忙得不可開交。“開鎖是一方面,很多時候還要幫忙化解矛盾。”宋登云說。

手藝人成了調解員,宋登云不是第一個。

在建蘭路街道健康路社區經營修鞋、開鎖店的趙貴子、李翠連夫婦倆同樣當起了調解員。

“開鎖,一般都是為了救急。越急越要耐著性子。”李翠連說,有時候,開鎖會遇到夫妻吵架等家庭矛盾,“這個時候,我們決不能袖手旁觀,還要多個眼色,巧妙介入化解矛盾。”

便民服務看似簡單,卻自帶溫度,暢通著城市服務的“毛細血管”,承載著基層最樸實的溫情瞬間。

讓手藝人成為調解員,這也是建蘭路街道的有益探索。今年以來,建蘭路街道探索實踐新時代“楓橋經驗”和“浦江經驗”,充分發揮老手藝人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協助社區化解矛盾糾紛、排查安全隱患,讓老手藝人成為化解矛盾糾紛、調解鄰里關系的“潤滑劑”,將隱患排除在網格,糾紛化解在網格,服務落實在網格,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