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薯”光照亮振興路


(資料圖片)

今年以來,武都區隆興鎮充分依托資源優勢,按照區委“3+6”農業產業體系,緊抓鄉村振興發展機遇,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不斷優化種植布局,調整品種結構,共種植馬鈴薯16800畝。

采挖時節,隆興鎮田間地頭都呈現出繁忙的景象,一顆顆圓滾滾、黃燦燦的馬鈴薯破土而出,經過分揀、裝袋后,及時流向市場和城區大街小巷,一顆顆“土蛋蛋”華麗變身為“金豆豆”,鼓圓群眾的“錢袋袋”,變成了鄉村振興的“強引擎”。

為引領全鎮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隆興鎮在前嶺里村創建“高寒陰濕區春播馬鈴薯綠色高效栽培示范點”,引進新優品種希森6號,建示范基地200余畝。同時,在集昌壩建立玉米、大豆及馬鈴薯、大豆帶狀復合示范基地30余畝,通過品種搭配、寬窄行帶狀配置、縮株保密等關鍵技術實現馬鈴薯、大豆協同高產,一地多收,為全鎮馬鈴薯產業發展開啟新篇章。

為加快推動馬鈴薯產業標準化、規范化、規模化種植,隆興鎮積極銜接上級相關部門,邀請國家、市、區相關技術人員赴隆興鎮開展馬鈴薯新品種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培訓、馬鈴薯種植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培訓和現場測產活動,增強群眾疾病防控、田間管理和高產高效集成等種植技術,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和效益,切實做到綠色增產增效。

“今年,馬鈴薯畝產3000多斤到4000斤,拋去開支,一畝最少能掙3000元左右,一共能掙4萬多元呢。”隆興鎮集昌壩村種植大戶談興忠高興地算起了賬。

為不斷擴大隆興馬鈴薯經濟優勢,強化馬鈴薯品牌創新,隆興鎮積極對接郵政快遞,與化馬坪套村創業青年簽訂協議,拓寬馬鈴薯銷售渠道,助力隆興馬鈴薯走出去。同時,搶抓區委、區政府主辦的美食文化旅游節契機,采取活動試吃、送貨上門、優惠折扣等促銷方式,銷售隆興牌馬鈴薯10000余斤,帶動農戶收入1.5萬元。

下一步,隆興鎮將持續以農民增收、村級集體經濟壯大為目標,提高隆興馬鈴薯品牌影響力,延伸馬鈴薯發展產業鏈條,做好隆興牌馬鈴薯產業,為隆興群眾帶來促農增收的新“薯”光。

通訊員張珂圖/文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