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重走中國西北角】民勤新糧地社區的戲臺子:新樓里唱響小曲戲

夾河鎮新糧地社區,十幾棟六層樓房,在一片低矮的農村土房之間顯得格外醒目。社區廣場中央,一塊大紅毯子,兩排簡單座椅,便是蘇山云仙曲藝社的戲臺子。而一把彩扇,一方手帕,一身曲藝社自制的戲服,便是戲臺上演員的行頭。


(資料圖)

民勤小曲戲源于明代,流行于民勤縣及其周邊地區,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勤小曲戲表演生動活潑,故事題材豐富,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今天首先演出的劇目是《求婚記》,講述了一個男女愛情故事。演員依據民勤方言,抑揚頓挫,詼諧幽默,不時逗得現場觀眾哈哈大笑。

老有所樂唱起小曲戲

天生盲視的曹大榮已經60多歲,是蘇山云仙曲藝社的創造者。他早年離開家鄉夾河鎮,到內蒙古阿拉善左旗謀生。三年前,曹大榮才回到夾河鎮新糧地社區,他很快與社區老朋友打成一片,將熟悉曲藝的人組織起來,成立了蘇山云仙曲藝社。

戲班子的成員多為中老年人,平均年齡大約60歲,在附近小有名氣。社區的中老年人經常來聽戲,還帶著自己的孫子孫女,互相聊聊莊稼的長勢、孩子的近況,談天說地,樂在其中。

曹大榮視力不佳,但聽覺極好,一首曲子隨便聽上幾遍就能記下并演奏出來,是社里的“藝術指導”。曲藝社社長董承治籌資并組織起了這個曲藝社,平時的排練、演出等具體事物都由他來安排。

曲藝社里年齡最小的是李守貴,差不多也50歲了,緣于熱愛,已有將近二十年的戲齡。他從未跟著別人學過,對小曲戲產生興趣并最終成為小曲戲演員,純粹緣于小時候的耳濡目染。當時,村里常有小曲戲的演出,李守貴每每去聽,一面聽,一面在心里記,有樣學樣。看得、聽得多了,慢慢的自己也就學會了。

曲藝社眾人(左起:曹大榮、石中彥、李守貴)陳籽余/攝

小曲戲里唱響新時代

民勤小曲戲有二十余種獨有劇目,并有改編自其他劇種的劇目百余種。蘇山云仙曲藝社除了演出民勤小曲戲傳統劇目外,還會演出他們自創和改編的劇目。

由于歷史的沿革和地理的接近,同時也受曹大榮的影響,曲藝社改編內蒙古戲曲的劇目比較多。此外,他們的改編劇,主要改唱腔和曲子,而少改唱詞。

曹大榮說:“曲可以改,詞不可以改。詞里包含原作者的情感和他要表達的東西。”

曲藝社自發地編寫唱詞來響應黨的號召、政府的富農興農政策。

“我們經常自己編詞,宣傳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比如像環境保護,疫情防控等。”曹大榮介紹說。平時,在演唱傳統的民勤小曲戲劇目的同時,這些宣傳性的劇目也會穿插其中。在社區黨群活動服務中心門前表演的小曲戲,早已成了黨群活動的保留節目。

曲藝社在社區黨群活動服務中心前表演 陳籽余/攝

在農村里享受社區生活

據悉,新糧地社區建于2016年,是夾河鎮易地搬遷政策的成果,3600名村民在此居住。社區的房子舒適現代,一應俱全。房子的外觀則古樸典雅,樓頂和單元樓大門參考當地傳統建筑的門樓樣式設計而成。

石中彥介紹說:“社區建成之前,大家在各自村上的曲社,只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唱上一回,要么就張羅著在哪個村民的家里唱一唱。現在大家都搬到社區里住了,就方便多了,隔上兩三天就可以唱一回。”

對于唱戲的人來說,社區拉近了他們之間的空間距離,讓聚在一起排練、演出都比以往更加方便。

對于喜歡聽戲的人來說,社區更是讓小曲戲成為他們日常的娛樂活動,許多住戶以及周圍的村民忙完農活便來聽戲消遣。在傳統戲劇普遍式微的今天,新糧地社區里的小曲戲依靠它的新變,依舊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新糧地社區內景 陳籽余/攝

(作者陳籽余、張家瑤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生;指導教師譚澤明、周兆瑜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