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重走中國西北角】鄉村產業振興好幫手 敦煌月牙泉村李廣杏成村民“搖錢樹”

敦煌鳴沙山下,晚風陣陣,路旁大片的果園被引得嘩嘩作響,引人注目,一顆顆李廣杏掛滿枝頭,仿佛在述說著夏日的甜蜜……這是現在月牙泉村李廣杏的豐收場景。然而,在過去的幾年里,由于村民疏于管理杏園以及沙塵暴、霜凍的影響,李廣杏產業發展一度陷入困境。

為了復興李廣杏產業,月牙泉村以建設美麗鄉村為重點,引入多個科技項目,通過應用果園防霜機、培訓村民等方式,推動李廣杏產業標準化、規范化發展,李廣杏樹已經成為村民致富增收的“搖錢樹”,為月牙泉村鄉村振興助力。


(資料圖片)

嫁接生果,成就月牙泉村招牌產業

李廣杏被稱為敦煌的水果之王,因其光澤黃亮、汁甜如蜜而享有盛名。小小一顆李廣杏在月牙泉村卻有著上百年的歷史,見證了月牙泉村從普通村落發展成如今熱鬧非凡的“示范村”,在最輝煌的時期,“李廣杏是月牙泉村的招牌產業”,是村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剛采摘下來的李廣杏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月牙泉村種植的李廣杏具有“甜”“早”的特征,由于果園背靠鳴沙山的特殊地理環境,種植出來的李廣杏品質比較高,是敦煌熟得比較早的杏子。“游客總結出經驗,到敦煌買杏子都要買月牙泉村、合水村的杏子。”月牙泉村駐村第一書記姬振江說。

李廣杏來歷非凡。姬振江介紹,大概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河水村有個姓鄭的老漢去新疆探親,發現那里的杏子不僅品質好,口感上更是香甜,便想把這個杏子帶到敦煌來,于是將杏子的接穗放到水葫蘆中,用水保護避免其死掉,經過一個月的長途跋涉,終于將李廣杏帶到敦煌進行嫁接,“嫁接后結出的杏子沒有毛,很光滑像李子一樣”,所以李廣杏其實就是“像李子一樣光滑的杏子”,這便是李廣杏的起源及其名稱的由來。后來人們稱之為“李廣杏”,則是借這顆小小的水果,表達對一代名將李廣的敬意。

成熟的李廣杏掛滿枝頭 蔣歡/攝

對于月牙泉村李廣杏的歷史,姬振江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大概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月牙泉村就把李廣杏種上了”。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月牙泉村的旅游業還沒發展起來,當時村民主要種植李廣杏,那時的李廣杏是月牙泉村的支柱產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發展受阻,李廣杏產業滑坡

李廣杏以味道鮮美可口而聞名,但它盛花期怕大風,掛果期怕霜凍。近幾年,敦煌市相繼發生沙塵暴和霜凍天氣,給李廣杏生產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姬振江對李廣杏的生長規律極為了解,“四月份,杏樹開花坐果時,敦煌就容易出現霜凍天氣,受霜凍影響后,杏樹的花苞會掉落,坐果會凍死”。

日常管護得當的杏樹,在面對極端天氣時,能增強自身的抗災能力,降低受災程度。但是村民將主要精力投向農家客棧、駝運等旅游服務業,對果園疏于管理,除了導致杏樹抗災能力變弱,還會使樹木老化、病蟲害滋生、掛果率低等問題凸顯,李廣興產業發展面臨杏園管護不足的問題。

“所有的李廣杏都是需要嫁接的,吃李廣杏吐出來的杏核,長不出如此甜的李廣杏”,姬振江說。因此,種植李廣杏需要村民下很大的功夫才能見到成果,除了種植,還要嫁接、除草、打藥,而且幾十年樹齡的果樹十分高大,長在中上部的杏子難以采摘,常常需要人工架設木梯爬到樹頂,如此費力且危險,常常讓年輕人望而退卻。

采摘李廣杏用的梯子 李江萍/攝

絕處逢生,科技助力產業復興

李廣杏產業作為月牙泉村第一產業的支柱,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頑強的生命力。著眼扭轉月牙泉村李廣杏產業滑坡的問題,月牙泉村幫扶單位敦煌市科技局于2022年3月在該村組織實施了李廣杏更新復壯及防凍技術應用項目,提供項目經費10萬元,該項目已經于2022年年底完成驗收。今年,敦煌市科技局繼續發力,先后協調爭取酒泉市李廣杏更新復壯技術示范推廣、敦煌市新型防霜機在李廣杏防霜中的實驗與示范兩個科技項目在月牙泉村落地實施。

截至目前,三個項目共開展更新復壯、修剪樹木、噴灑防蟲農藥、測土施肥、防霜凍技術實驗推廣等技術服務20余次,開展現場科技培訓4次,受訓300多人次,引導全村各組實施統一施肥、統一修剪、統一防凍、統一防蟲等標準化生產,輻射帶動了全村李廣杏產業良性發展,極大提高了村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訓還是有用的,知道該怎么去施肥、防凍之類的,以前做得不夠好。”曾參加過科技培訓的劉阿姨對科技項目很是認可。

在李廣杏園,我們參觀了為李廣杏保駕護航的果園防霜機,“這個機器采用風機擾動氣流的方式,中和地面溫度,來達到防止霜凍的效果。”姬振江自豪地說。與傳統的防霜技術相比,果園防霜機具備環保、成本低、效果顯著的優勢,一臺果園防霜機可滿足早春時節8至12畝果園的防霜需求,有了這樣的防霜技術,還能提高村民種植李廣杏的積極性。

杏園里的果園防霜機 李江萍/攝

在科技項目的幫助下,李廣杏得以科學種植,結出了累累碩果,并在現代交通方式和物流技術的加持下,銷往全國各地。李廣杏包裝好后,由于果皮極薄,鮮果不易儲存,成熟后為了保留其最好的味道需要盡快食用,因此銷售到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李廣杏采用空運的方式進行運輸,將李廣杏快速送達消費者手中。

李廣杏的包裝紙箱 蔣歡/攝

“以前只有我們敦煌人吃李廣杏,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公路、鐵路等交通方便了,李廣杏走出敦煌了。”說到這,姬振江笑容滿面,難掩喜悅之情。現在的李廣杏,有的被當地村民和游客當成禮物送給親朋好友,還有很多乘上電商的東風,在直播間進行銷售,而后“飛”往全國各地,與全國各地的食客開啟一場跨越山海的甜蜜奔赴。如今的月牙泉村正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步壯大李廣杏產業的實力,鄉村產業振興事業呈現出勃勃生機的景象。

(作者黎紅霞、李江萍、蔣歡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2級研究生,指導老師郭翠玲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