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看熱訊:機械強農 “豐”景如畫——康縣提升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張卓寧

近年來,康縣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發展,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圍繞推進特色山地產業提質增效,緊盯糧食作物及優勢產業,堅持“小農機、大作為”,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普及推廣先進農業機械技術,著力培育以農機合作社為主體的新型服務組織,完善社會化服務,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機裝備結構日趨優化,有效保障了“三農”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相關資料圖)

引進新設備助力農業發展

為破解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特色產業運輸成本高的實際難題,康縣積極探索山地特色產業運輸新辦法,學習考察外地的成功經驗,推廣山地軌道運輸機等先進適用的新機具新技術,優化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結構,破解了山林區域在產業發展中交通運輸高成本難題,以農機化助推產業蓄力發展。

走進康縣滿康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山地單軌運輸機像小火車一樣在一條蜿蜒曲折的軌道上行走,僅用時8分鐘就將12袋有機肥從山腳運送到山地。據運輸機操作演示人員蘇滿康介紹,單條軌道長4000米,行駛速度為1.65千米每小時,投入運行后,將節約人力成本150萬元,運輸農資及農產品量由年5噸增加到年運輸量100噸以上。

同時,合作社還引進了收購廢棄菌袋加工機,將廢舊菌袋加工成生物質顆粒,進行二次利用。

從適合大田耕種的傳統拖拉機、收割機等設備,到現在能飛、會跑的農機,康縣農機裝備結構不斷優化、數量持續增加,種類越來越豐富,滿足不同地型、不同農作物的種植需求。

服務組織化生產“換擋提速”

康縣小農戶數量多,土地經營細碎化,經濟基礎差,導致機械化作業水平相對較低。通過創建村級農機服務隊為廣大小農戶解決“耕種難”,是推進農機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2022年,康縣充分利用“三個共同”促振興機制,創建了42個村級農機服務隊,用于村級專合組織農機裝備提升的資金達到1074.8萬元,極大地提高了康縣農機動力水平,實現了部分專用農機裝備從無到有,探索和創新了農機合作社創建模式。

“以前,光是整田和種植環節,就要花上半個多月的時間。自從有了農機服務隊,我們只需提供谷種和土地就行,整田和種植兩三天就可以搞定。”迷壩鄉張臺村村民張萬說,如今利用機械化作業,平均每畝玉米大豆最少可節省5個勞動力,與常規種植比較畝均增產10%左右。

為了有力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康縣積極鼓勵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訂單作業、跨區作業、土地托管服務、綜合農事服務,大力培育組建農機社會化服務合作組織,著力構建上下貫通、縱橫相連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

如今,康縣農機服務組織快速發展,服務能力明顯增強,服務領域進一步擴大,農機組織化程度不斷提升。

機補落實處農機“走”進萬戶

旋耕機、播種機,小型收獲機、微耕機、高粱脫粒機、手推車、起壟機……在康縣迷壩鄉張臺村豐倉合作社,擺放著大大小小的農機。

合作社負責人張倉指著一臺收割機向記者介紹,購買時大約13.5萬元,政策補貼3.5萬元,給我們節約近30%的資金。

同時,為方便群眾辦理農機購置補貼業務,康縣農機服務中心積極對接,將群眾購機的申請、受理、錄入、打印告知書和公示等業務辦理環節延伸至鄉鎮辦理。通過服務下移,對群眾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實行“一卡通”發放管理,確保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能夠及時、足額撥付到購機農戶和合作組織補貼卡上。

“去年以來,我們共協調資金1100多萬元用于購買農機,今年又首次投入94.1萬采購農機。在6月6日舉行的農機具發放儀式上,為21個鄉鎮73個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發放機械輪式50型拖拉機加掛旋耕機、單犁鏵成臺套,小型收獲機、微耕機等機械125臺(套)。”康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賈世仲說。

農機顯身手,農業邁大步。康縣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應用,從傳統的“鎬鋤鐮犁”到如今的“金戈鐵馬”,農機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的“金扁擔”不僅挑得越來越好、越挑越穩,也挑起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底氣和希望。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