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微動態丨甘肅平涼:強化文旅康養產業集群 奏響“問道·養生”金字招牌

秀美壯觀的崆峒山


【資料圖】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甘肅省平涼市作為古絲綢之路東段上的交通樞紐、商貿重鎮和軍事要塞,陜甘寧結合部以文化旅游和工貿物流為主的生態宜居城市。因處于隴東黃土高原和隴中黃土丘陵溝壑區的分水嶺,使其形成了一條集地質、地貌、動植物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靚麗風景線。平涼市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深化文旅康養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產業創新為動力,以龍頭景區可持續發展、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提質增效、“文旅+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康養基地建設、科技賦能智慧文旅為重點,大力培育鏈上企業,強化產業鏈招商引資,建設集中度高、關聯度大、競爭力強的文旅康養產業集群,打響“問道崆峒·養生平涼”金字招牌,為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文旅康養基地提供產業支撐。

崇信縣龍泉寺

以“問道崆峒·養生平涼”為品牌,打造全域旅游空間布局。構建以崆峒山為龍頭、大云寺王母宮和關山大景區為兩翼,“問道平涼”全域文旅大環線“一環串聯”,東部歷史人文養生版塊、中部關山生態養生版塊、西部田園鄉村養生版塊“三片支撐”,“絲綢之路”東南西安旅游協作帶、“隴東民俗”東部慶陽旅游協作帶、“越嶺關山”中部寶雞旅游協作帶、“尋根祭祖”西南天水旅游協作帶、“紅色征途”西北定西旅游協作帶“五帶聯動”的全域旅游空間布局。

崆峒武術劍氣簫心

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城市更新行動,促進特色文旅街區建設。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文化和旅游消費升級、城鄉文化品位提升。各縣(市、區)按照“一縣一街一品”要求,強化街區規范管理,亮化美化環境,增設旅游便民設施,完善街區的文化體驗、夜間游覽、購物餐飲、休閑娛樂綜合功能,滿足個性化、多元化消費需求。街區合理規劃建設微型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美術館、實體書店、展示廳、影院、劇場以及文創專營店等公共文化空間。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街區計劃,定期組織開展戲曲、音樂、美食、時裝秀表演、惠民文藝演出等主題活動,營造文化保護傳承氛圍。

涇川縣白里石窟長廊

以四張城市名片、六張養生名片、四大產業園,推動文旅康養持續向好。依托“書畫之鄉”“武術之鄉”“針灸之鄉”“圍棋之鄉”四張城市名片,在傳承與發展的碰撞中、開放與合作的交融中,推動平涼康養文旅走向世界。打造“理念、美食、運動、國醫、溫泉、避暑”六張養生名片,推出了艾療、水療、足療等獨具特色的康復保健,休閑養生產品;形成問道祈福養生游、休閑養生游、健康體驗游和道家養生游,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前來游玩。建設了靈臺縣皇甫謐中醫針灸養生文化產業園、崇信縣龍泉寺文化旅游產業園、華亭縣關山蓮花臺避暑養生文化旅游產業園、靜寧縣葫蘆河金果養生園四大園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協調聯動、綠色引領、開放開發、共享富民五大工程,推進文化旅游養生深度融合發展,把平涼建設成為全國文化名地、道源圣地、養生福地和旅游勝地。

靈臺皇甫謐文化園

平涼市自然生態宜人,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森林覆蓋率33.8%,是西北地區著名的避暑旅游圣地和養生宜居寶地。曾經演繹了黃帝問道、文王伐密、秦皇祭天、漢武西巡等流傳千年的動人故事,造就了伏羲始祖文化、崆峒道源文化、大云寺佛教文化、西王母文化等獨具魅力的地域文化。現擁有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崆峒山,以及大云寺、王母宮、云崖寺、龍泉寺、關山等人文自然景觀100多處,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5個。

據了解,平涼現已注冊的各類養生企業有1900多家,養生產業總產值超過22億元,并成功承辦了第六屆世界養生大會。平涼已成為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針灸拜祖基地、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亞健康調理基地和癌癥療養基地和第八屆世界養生大會授予的“指定養生宜居城市”。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