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李萍王嫣然王昱鈞
2021年9月28日,是一個值得甘肅600多萬群眾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甘肅隴中群眾渴盼了半個多世紀的圓夢工程——引洮工程全線貫通;
(相關資料圖)
洮河的奔涌向前,讓全省總人口1/4多的百姓喝上了洮河水,從根本上解決了甘肅省中部水資源匱乏問題。
洮河,自青海省西傾山東麓發源,一路向東奔流,經甘肅省境內甘南州,過岷縣急轉向西北,出九甸峽與海顛峽后,穿臨洮盆地,于永靖縣注入劉家峽水庫。
千百年來,浩浩湯湯的洮河水讓這里的群眾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他們跟著洮河奔流不息的腳步,從貧瘠走向興盛,從苦甲天下走向美滿、富足和快樂……
在洮惠渠沿線,大片農田煥發生機。
一方田因水而生機盎然
臨洮,古稱狄道,是“隴西李氏”祖籍地。都說“千里洮河富臨洮”,洮河,讓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引以為傲。同樣還有一條渠道,在臨洮百姓心中有著和洮河一樣重要的位置,那就是洮惠渠——這是一條造福百姓的幸福渠、惠民渠。
1938年修建的洮惠渠是臨洮縣滋潤面積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以自流為主的灌溉渠道,還是很多沿渠人民直接的生活用水來源。
這條渠道呈南北走向與洮河平行,全長78.47公里,流經臨洮縣玉井、龍門、新添、太石、中鋪等8個鄉鎮,受益65個行政村,有效灌溉面積達15.03萬畝。
在臨洮百姓心中,洮惠渠有著和洮河一樣重要的位置。
在近百年的歷史中,洮惠渠歷經1952年、1972兩次大型改擴建,今年63歲的楊有義正是洮惠渠第二次擴建的經歷者、建設者和受益者。
“那時候,我們是全縣男女老少齊上陣,只為了將洮惠渠擴建到家門口。”楊有義是新添鎮崖灣村黨支部書記,1972年,洮惠渠擴建到村子里,從此解決了崖灣村農業用水問題。洮惠渠沒有擴建完成之前的缺水生活他記憶猶新。“以前村里都是旱地,群眾靠天吃飯,地里面基本長不出莊稼。”
洮惠渠擴建后,渠通了,地綠了,呈現在楊有義眼前的不再是“守著洮河沒水吃”的窘迫景象。一眼望去,皆是綠油油的蔬菜地、金燦燦的玉米地以及群眾越來越有奔頭的日子。
在大棚里,村民正在采摘成熟的茄子。
“我們臨洮人對水的渴望源自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2015年起,洮惠渠開始第三次改建,楊有義再次見證了洮惠渠的蛻變,“這一次的改建,直接惠及到了洮惠渠中下游地區。”
太石鎮三益村地處洮惠渠灌區下游地區。近年來,由于洮惠渠灌區上中游地區農田灌溉面積不斷擴大,導致下游太石、中鋪兩鎮的1.5萬畝耕地無法適時灌溉,群眾灌溉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夏天沒有草,山上光禿禿的。”太石鎮三益村黨支部書記龔志榮說,艱苦的自然條件、薄弱的發展基礎讓這里的人看不到希望,陸續離開村子另謀出路。為解決這一問題,2015到2017年,臨洮縣實施了洮惠渠下游安家咀補水工程,新建引水暗渠21米、護岸48米,安裝輸水管道3.6千米,從根本上解決了洮惠渠中下游群眾灌溉用水難題。
太石鎮三益村,點點綠色和直通山上的道路讓原本蒼黃的山體呈現出勃勃生機。
“水來了、山綠了,外面的人陸續回來了。”洮河水引上來了,龔志榮也有了帶領村民將荒山野嶺的三益村變為美麗村莊的信心。說干就干,他帶領全村村民將三益村及相鄰站溝村的1.29萬畝棄耕地和荒山進行了流轉,并規劃為經濟林果區、生態修復區、光伏農業區、采摘農業區、民俗體驗區五大板塊。截至目前,三益村全力發展“體驗農家屋、品嘗農家菜、采摘新鮮果、選購農產品”的鄉村旅游產業,實施“美麗鄉村”示范項目2個,種植葡萄、大棗、大櫻桃、杏子2000畝,種植油松、云杉、山楂、核桃5萬株,綠化荒山2000畝,群眾增收渠道持續拓寬。
洮惠渠讓三益村上千畝果樹有了灌溉之水。
9月,正是收獲的季節,三益村瓜果飄香,到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站在三益村南山上遙望北山,滿山頭成片的蔬菜大棚和養殖基地,點點綠色和直通山上的道路讓原本蒼黃的山體呈現出勃勃生機。腳下的南山,也發生著美麗蝶變,梁峁被推平,深溝被填平,一棵科果樹掛滿沉甸甸的果實,村民正在忙著采摘、售賣。
奔涌的洮河水,通過洮惠渠不斷流入希望的田野,澆灌著收獲的喜悅。“山還是那座山,但家園已經成為老百姓夢中的家園。”龔志榮說。
一座城因水而生動靈秀
“我的家鄉有一條美麗的洮河,兩岸是風景如畫的濕地公園……”迎著初秋的暖陽,走進臨洮洮河國家濕地公園展示館內,一面展示墻刻畫著孩子們眼中的洮河濕地公園。南屏鎮三甲小學六年級學生王雪燕作文里這樣寫道,“在飯后,我和爸爸媽媽走進濕地公園,悅耳的鳥鳴回蕩在山谷中,連綿的山峰倒映在水面上,處處生機盎然。”
臨洮洮河國家濕地公園風景如畫。
然而,幾年前這里并非今天般秀美。臨洮縣洮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副局長趙輝介紹,2016年以來,臨洮縣全面實施了濕地公園的各項保護、恢復工作,逐步開展“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和河道生態環境專項整治行動,將洮河全河段劃定為禁采區,持續開展洮河流域環境綜合治理。
經過6年多的試點建設,洮河濕地從砂場林立到草肥水美、魚躍鳥飛,從昔日的“爛河灘”變成了現在的“生態園”。
在臨洮洮河國家濕地公園,一對情侶正在合影留念。
碧水清波之美,除了自然饋贈還有臨洮縣多年來不斷創新保護方法,不斷引進百度算據、算法、算力,在洮河干支流和水庫、水電站、淤地壩等重點部位、敏感水域安裝智能監控244處,全方位關注洮河流域保護治理情況。
“今年啟動了臨洮縣智慧水利建設工程,巡河無人機能進行自動巡檢、自主充電、自動化處理數據,為我們第一時間處置河溝道方面的問題提供了技術依據,推動了河道管護以‘人巡’為主向‘技巡’為主的重大轉變。”臨洮縣水務局局長李建宏說,大力創建美麗幸福河湖,就是要把洮河流域打造成為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線、生命線、生活線”。
一項項扎實的舉措,一次次有力的整改,讓洮河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也讓“家鄉的兩岸更美了”成為越來越多臨洮縣群眾的口頭禪。
在臨洮縣城西洮河上的中天橋,花木蘭帶著舞蹈隊隊員在這邊跳起了廣場舞。
清晨七點半,初秋的天氣有點微涼,位于臨洮縣城西洮河上的中天橋已經人來人往。走在大橋上,一瀉千里的洮河水流淌不息,城區坐落在洮河兩側,河面波光粼粼。橋下小廣場上,中天橋舞蹈隊隊長花木蘭已帶著隊員在這邊跳起了廣場舞。
花木蘭今年46歲,2021年隨兒子從新添鎮搬到了縣城,閑逛中發現了人氣打卡地:洮河小廣場。
河邊綠樹成蔭,花卉鮮艷明亮,空氣新鮮……眼前的景象讓花木蘭有點激動,當即萌生了組建舞蹈隊的想法。
隨即,她開始動員身邊的朋友加入舞蹈隊,積極拓展健身小團隊。每天早晨七點半,花木蘭都會帶著30人的舞蹈團隊準時在河邊跳廣場舞。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對花木蘭和她的舞蹈隊而言,現在綠意盎然的洮河兩岸,不僅是防風護堤的綠色生態屏障,更是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百萬人因水而安居樂業
曾幾何時,甘肅中部一直流傳著“苦瘠甲天下”“水比油貴”的說法。
洮河,是黃河上游的第一大支流,水量充沛,水清見底,卻與隴中相隔千山萬壑。為將洮河清流引入隴中,甘肅省歷經數次探索。
盛夏時節,引洮一期工程受益區渭源境內綠意盎然。(省水利廳供圖)
引洮供水工程是甘肅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引水渠線最長、覆蓋范圍最廣、受益群眾最多的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對于從根本上解決甘肅中部水資源短缺問題,支撐隴中、隴東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2006年11月,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在洮河奔流的九甸峽正式開工。
隨著時間長河逆流而上,一些時間節點總是無法讓人忘懷。
——2013年6月,引洮總干渠1號至6號隧洞實現通水,渭源、臨洮15萬群眾告別了干旱缺水的歷史,提前受益;
——2014年10月7日,引洮工程的咽喉工程7號隧洞終于貫通;經過數千名建設者8年的艱苦鏖戰,引洮總干渠18座隧洞全線貫通;
——2014年12月28日,備受關注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開始通水試運行,清澈的洮河水,從九甸峽水庫開閘,穿越西秦嶺和黃土高原,經過數百余公里的總干渠和干渠,一路歡歌,波濤激蕩,流進隴原人民的心田,滋潤干旱已久的黃土地;
——2021年9月28日,這項造福甘肅中部干旱地區的民生工程全線建成,干支渠總長1069.83公里。
引洮工程讓山區百姓用上了甘甜的洮河水。
至此,引洮工程全線貫通,受益區擴大到5市13縣區600多萬群眾,使我省總人口1/4多的百姓喝上了洮河水,從根本上解決了我省中部水資源匱乏問題。
“洮河水不僅讓我們有了吃的水,還有了種地的水,我們靠天吃水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年50歲的胡建斌是定西市渭源縣上灣鎮常坪村村民,他見證了這個激動人心的歷史。“以前我們都要起早貪黑去幾公里外挑水吃,現在我們種了小麥、中藥材、玫瑰,每年收入都在增長,生活越來越好了。”
在不懈的探索下,引洮工程不僅成為滋養一方百姓的“致富之水”,也成為哺育城市的“發展之水”。
天水,因“天河注水”而得名,卻是一座資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城市。每年4月至7月是全市用水最緊張時段,不得不分區段限時供水,嚴重制約了這座百萬人口大城市的發展步伐。
2014年8月,依托引洮二期工程啟動了天水市城區引洮供水工程,2019年9月全線建成通水,設計年供水量5548萬立方米,極大改善了天水城區居民生活生產用水緊張狀況,為城市發展提供水源保障,讓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重煥生機。
“這洮河水真甜!”2019年9月27日,是天水市秦州區暢和小區居民劉義賢難忘的一天。這一天,甘甜清冽的洮河水終于流進了天水市秦州區,并流進了千家萬戶。
甘肅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隴原大地山清水秀的畫卷正在繪就。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洮河,穿山越嶺,飛流而來,架起千里“水路”,成為惠澤隴中大地的希望之路。如今,在洮河水的灌溉下,隴中地區荒山穿綠衣,百姓展笑顏,這項造福甘肅中部干旱地區的民生工程正在惠澤隴原。
青山遮不住,洮河東流去。
下一步,洮河流域將繼續統籌推進源頭治理,進一步提升黃河上游重要支流的水源涵養能力,促進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同時與黃河其他支流上下游地區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推進區域高水平協同發展。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李萍王嫣然王昱鈞
2021年9月28日,是一個值得甘肅600多萬群眾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甘肅隴中群眾渴盼了半個多世紀的圓夢工程——引洮工程全線貫通;
洮河的奔涌向前,讓全省總人口1/4多的百姓喝上了洮河水,從根本上解決了甘肅省中部水資源匱乏問題。
洮河,自青海省西傾山東麓發源,一路向東奔流,經甘肅省境內甘南州,過岷縣急轉向西北,出九甸峽與海顛峽后,穿臨洮盆地,于永靖縣注入劉家峽水庫。
千百年來,浩浩湯湯的洮河水讓這里的群眾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他們跟著洮河奔流不息的腳步,從貧瘠走向興盛,從苦甲天下走向美滿、富足和快樂……
在洮惠渠沿線,大片農田煥發生機。
一方田因水而生機盎然
臨洮,古稱狄道,是“隴西李氏”祖籍地。都說“千里洮河富臨洮”,洮河,讓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引以為傲。同樣還有一條渠道,在臨洮百姓心中有著和洮河一樣重要的位置,那就是洮惠渠——這是一條造福百姓的幸福渠、惠民渠。
1938年修建的洮惠渠是臨洮縣滋潤面積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以自流為主的灌溉渠道,還是很多沿渠人民直接的生活用水來源。
這條渠道呈南北走向與洮河平行,全長78.47公里,流經臨洮縣玉井、龍門、新添、太石、中鋪等8個鄉鎮,受益65個行政村,有效灌溉面積達15.03萬畝。
在臨洮百姓心中,洮惠渠有著和洮河一樣重要的位置。
在近百年的歷史中,洮惠渠歷經1952年、1972兩次大型改擴建,今年63歲的楊有義正是洮惠渠第二次擴建的經歷者、建設者和受益者。
“那時候,我們是全縣男女老少齊上陣,只為了將洮惠渠擴建到家門口。”楊有義是新添鎮崖灣村黨支部書記,1972年,洮惠渠擴建到村子里,從此解決了崖灣村農業用水問題。洮惠渠沒有擴建完成之前的缺水生活他記憶猶新。“以前村里都是旱地,群眾靠天吃飯,地里面基本長不出莊稼。”
洮惠渠擴建后,渠通了,地綠了,呈現在楊有義眼前的不再是“守著洮河沒水吃”的窘迫景象。一眼望去,皆是綠油油的蔬菜地、金燦燦的玉米地以及群眾越來越有奔頭的日子。
在大棚里,村民正在采摘成熟的茄子。
“我們臨洮人對水的渴望源自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2015年起,洮惠渠開始第三次改建,楊有義再次見證了洮惠渠的蛻變,“這一次的改建,直接惠及到了洮惠渠中下游地區。”
太石鎮三益村地處洮惠渠灌區下游地區。近年來,由于洮惠渠灌區上中游地區農田灌溉面積不斷擴大,導致下游太石、中鋪兩鎮的1.5萬畝耕地無法適時灌溉,群眾灌溉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夏天沒有草,山上光禿禿的。”太石鎮三益村黨支部書記龔志榮說,艱苦的自然條件、薄弱的發展基礎讓這里的人看不到希望,陸續離開村子另謀出路。為解決這一問題,2015到2017年,臨洮縣實施了洮惠渠下游安家咀補水工程,新建引水暗渠21米、護岸48米,安裝輸水管道3.6千米,從根本上解決了洮惠渠中下游群眾灌溉用水難題。
太石鎮三益村,點點綠色和直通山上的道路讓原本蒼黃的山體呈現出勃勃生機。
“水來了、山綠了,外面的人陸續回來了。”洮河水引上來了,龔志榮也有了帶領村民將荒山野嶺的三益村變為美麗村莊的信心。說干就干,他帶領全村村民將三益村及相鄰站溝村的1.29萬畝棄耕地和荒山進行了流轉,并規劃為經濟林果區、生態修復區、光伏農業區、采摘農業區、民俗體驗區五大板塊。截至目前,三益村全力發展“體驗農家屋、品嘗農家菜、采摘新鮮果、選購農產品”的鄉村旅游產業,實施“美麗鄉村”示范項目2個,種植葡萄、大棗、大櫻桃、杏子2000畝,種植油松、云杉、山楂、核桃5萬株,綠化荒山2000畝,群眾增收渠道持續拓寬。
洮惠渠讓三益村上千畝果樹有了灌溉之水。
9月,正是收獲的季節,三益村瓜果飄香,到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站在三益村南山上遙望北山,滿山頭成片的蔬菜大棚和養殖基地,點點綠色和直通山上的道路讓原本蒼黃的山體呈現出勃勃生機。腳下的南山,也發生著美麗蝶變,梁峁被推平,深溝被填平,一棵科果樹掛滿沉甸甸的果實,村民正在忙著采摘、售賣。
奔涌的洮河水,通過洮惠渠不斷流入希望的田野,澆灌著收獲的喜悅。“山還是那座山,但家園已經成為老百姓夢中的家園。”龔志榮說。
一座城因水而生動靈秀
“我的家鄉有一條美麗的洮河,兩岸是風景如畫的濕地公園……”迎著初秋的暖陽,走進臨洮洮河國家濕地公園展示館內,一面展示墻刻畫著孩子們眼中的洮河濕地公園。南屏鎮三甲小學六年級學生王雪燕作文里這樣寫道,“在飯后,我和爸爸媽媽走進濕地公園,悅耳的鳥鳴回蕩在山谷中,連綿的山峰倒映在水面上,處處生機盎然。”
臨洮洮河國家濕地公園風景如畫。
然而,幾年前這里并非今天般秀美。臨洮縣洮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副局長趙輝介紹,2016年以來,臨洮縣全面實施了濕地公園的各項保護、恢復工作,逐步開展“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和河道生態環境專項整治行動,將洮河全河段劃定為禁采區,持續開展洮河流域環境綜合治理。
經過6年多的試點建設,洮河濕地從砂場林立到草肥水美、魚躍鳥飛,從昔日的“爛河灘”變成了現在的“生態園”。
在臨洮洮河國家濕地公園,一對情侶正在合影留念。
碧水清波之美,除了自然饋贈還有臨洮縣多年來不斷創新保護方法,不斷引進百度算據、算法、算力,在洮河干支流和水庫、水電站、淤地壩等重點部位、敏感水域安裝智能監控244處,全方位關注洮河流域保護治理情況。
“今年啟動了臨洮縣智慧水利建設工程,巡河無人機能進行自動巡檢、自主充電、自動化處理數據,為我們第一時間處置河溝道方面的問題提供了技術依據,推動了河道管護以‘人巡’為主向‘技巡’為主的重大轉變。”臨洮縣水務局局長李建宏說,大力創建美麗幸福河湖,就是要把洮河流域打造成為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線、生命線、生活線”。
一項項扎實的舉措,一次次有力的整改,讓洮河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也讓“家鄉的兩岸更美了”成為越來越多臨洮縣群眾的口頭禪。
在臨洮縣城西洮河上的中天橋,花木蘭帶著舞蹈隊隊員在這邊跳起了廣場舞。
清晨七點半,初秋的天氣有點微涼,位于臨洮縣城西洮河上的中天橋已經人來人往。走在大橋上,一瀉千里的洮河水流淌不息,城區坐落在洮河兩側,河面波光粼粼。橋下小廣場上,中天橋舞蹈隊隊長花木蘭已帶著隊員在這邊跳起了廣場舞。
花木蘭今年46歲,2021年隨兒子從新添鎮搬到了縣城,閑逛中發現了人氣打卡地:洮河小廣場。
河邊綠樹成蔭,花卉鮮艷明亮,空氣新鮮……眼前的景象讓花木蘭有點激動,當即萌生了組建舞蹈隊的想法。
隨即,她開始動員身邊的朋友加入舞蹈隊,積極拓展健身小團隊。每天早晨七點半,花木蘭都會帶著30人的舞蹈團隊準時在河邊跳廣場舞。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對花木蘭和她的舞蹈隊而言,現在綠意盎然的洮河兩岸,不僅是防風護堤的綠色生態屏障,更是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百萬人因水而安居樂業
曾幾何時,甘肅中部一直流傳著“苦瘠甲天下”“水比油貴”的說法。
洮河,是黃河上游的第一大支流,水量充沛,水清見底,卻與隴中相隔千山萬壑。為將洮河清流引入隴中,甘肅省歷經數次探索。
盛夏時節,引洮一期工程受益區渭源境內綠意盎然。(省水利廳供圖)
引洮供水工程是甘肅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引水渠線最長、覆蓋范圍最廣、受益群眾最多的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對于從根本上解決甘肅中部水資源短缺問題,支撐隴中、隴東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2006年11月,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在洮河奔流的九甸峽正式開工。
隨著時間長河逆流而上,一些時間節點總是無法讓人忘懷。
——2013年6月,引洮總干渠1號至6號隧洞實現通水,渭源、臨洮15萬群眾告別了干旱缺水的歷史,提前受益;
——2014年10月7日,引洮工程的咽喉工程7號隧洞終于貫通;經過數千名建設者8年的艱苦鏖戰,引洮總干渠18座隧洞全線貫通;
——2014年12月28日,備受關注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開始通水試運行,清澈的洮河水,從九甸峽水庫開閘,穿越西秦嶺和黃土高原,經過數百余公里的總干渠和干渠,一路歡歌,波濤激蕩,流進隴原人民的心田,滋潤干旱已久的黃土地;
——2021年9月28日,這項造福甘肅中部干旱地區的民生工程全線建成,干支渠總長1069.83公里。
引洮工程讓山區百姓用上了甘甜的洮河水。
至此,引洮工程全線貫通,受益區擴大到5市13縣區600多萬群眾,使我省總人口1/4多的百姓喝上了洮河水,從根本上解決了我省中部水資源匱乏問題。
“洮河水不僅讓我們有了吃的水,還有了種地的水,我們靠天吃水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年50歲的胡建斌是定西市渭源縣上灣鎮常坪村村民,他見證了這個激動人心的歷史。“以前我們都要起早貪黑去幾公里外挑水吃,現在我們種了小麥、中藥材、玫瑰,每年收入都在增長,生活越來越好了。”
在不懈的探索下,引洮工程不僅成為滋養一方百姓的“致富之水”,也成為哺育城市的“發展之水”。
天水,因“天河注水”而得名,卻是一座資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城市。每年4月至7月是全市用水最緊張時段,不得不分區段限時供水,嚴重制約了這座百萬人口大城市的發展步伐。
2014年8月,依托引洮二期工程啟動了天水市城區引洮供水工程,2019年9月全線建成通水,設計年供水量5548萬立方米,極大改善了天水城區居民生活生產用水緊張狀況,為城市發展提供水源保障,讓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重煥生機。
“這洮河水真甜!”2019年9月27日,是天水市秦州區暢和小區居民劉義賢難忘的一天。這一天,甘甜清冽的洮河水終于流進了天水市秦州區,并流進了千家萬戶。
甘肅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隴原大地山清水秀的畫卷正在繪就。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洮河,穿山越嶺,飛流而來,架起千里“水路”,成為惠澤隴中大地的希望之路。如今,在洮河水的灌溉下,隴中地區荒山穿綠衣,百姓展笑顏,這項造福甘肅中部干旱地區的民生工程正在惠澤隴原。
青山遮不住,洮河東流去。
下一步,洮河流域將繼續統籌推進源頭治理,進一步提升黃河上游重要支流的水源涵養能力,促進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同時與黃河其他支流上下游地區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推進區域高水平協同發展。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環球微動態丨【甘快看·大河奔騰看甘肅】洮水百轉出狄道 隴中“解渴”圓夢時2022-09-17
- 世界視點!【甘快看·大美中國】甘肅黃河首曲濕地2022-09-17
- 每日精選:【甘快看·大河奔騰看甘肅】清清桓水奔落下 無邊翠柏羨鳥飛2022-09-17
- 當前訊息:【甘快看·暢行隴原 勇做開路先鋒】隴東“金腰帶”鋪筑鄉村振興路2022-09-17
- 環球熱頭條丨有優惠!青城人乘公交坐地鐵好處多,還有…2022-09-17
- 【世界速看料】甘肅推進工業項目“標準地”出讓工作2022-09-17
- 天天時訊:福建舉辦“紀念館里慶豐收”未成年人體驗活動2022-09-17
- 當前焦點!致富不忘桑梓!葉縣徐氏三兄弟捐資430萬修建愛心橋2022-09-17
- 每日信息:最新公示!河北一項目入選2022-09-17
- 環球滾動:聚焦質量安全,這場觀摩會有內涵2022-09-17
- 以“中國之最”的方式環行中國!這,很影酷!2022-09-17
- 天天日報丨北京通州區:出政策紅利扶持文化產業園區發展2022-09-17
- 焦點信息:(經濟)深圳已認定43家跨國公司總部企業2022-09-17
- 焦點精選!德州市自然資源局調研組深入快速路跨岔河西延項目現場調研2022-09-17
- 環球焦點!這里的鋼鐵會“呼吸”!探訪寶鋼湛江鋼鐵“花園工廠”……2022-09-17
- 消息!紅古警方打掉一本地幫信團伙2022-09-17
- 世界熱議:皋蘭啟動養老助餐服務 辦老人家門口的暖心食堂2022-09-17
- 天天滾動:甘肅省第十一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五屆特奧運動會將于明日在蘭開賽2022-09-17
- 環球實時:第十五屆“山花獎”揭曉 我省兩部作品榮獲優秀獎2022-09-17
- 世界時訊:這所高校不得了 武術賽場逞威風2022-09-17
- 環球即時看!福州工會EAP心理關愛進工地 凝心聚力護航項目建設2022-09-17
- 買iPhone 14花的錢,“三好國民車”2022款瑞虎3x幫你省回來2022-09-17
- 攜手群眾,乘風破浪 大運河通惠河畔文化節艇進新征程2022-09-17
- 一部弘揚法治守正創新的好《條例》—淺析《陜西省律師條例》頒布實施的重大意義2022-09-17
- 全球品質不容錯過,瑞虎5x PLUS為長假出行做足功課2022-09-17
- 天天日報丨落實落細穩住經濟接續政策 持續鞏固經濟恢復發展基礎 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甘肅省貫徹落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接續政策措施實施方案2022-09-17
- 每日觀點:突發,東莞取消二手房指導價!2022-09-17
- 世界熱頭條丨秋天第一口鮮,陽澄湖大閘蟹9月23日開捕2022-09-17
- 環球速訊:歷時15年!福建主導研制的烏龍茶國際標準全球發布2022-09-17
- 世界今亮點!啃下硬骨頭 來廣營城市綠洲家園小區通了市政自來水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