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時快訊】【甘快看】【文化·生活】我們這十年之——云想衣裳

文\張子藝


(資料圖)

核心提示

每個家庭里都有一個大大的衣柜。

里面塞著軟糯的新棉花打出來的蓬松棉被,塞著紅底綠花毛茸茸的毛毯——這都是重要的家庭儲備物資,等到寒風毫不在意地吹來時,它們就被鄭重其事地拿出來,成為一家人過冬時的依仗。

衣柜里還疊放著一年四季的衣服——女主人的美麗衣物通常都整整齊齊放在最大的隔檔里,男主人和孩子的也都會分門別類,格外精良的通常被珍惜地掛在衣架上,保證什么時候拿出來都“光鮮靚麗”。人們都說,衣服是一個人的門面,只有門面整潔干凈,大家才能透過這些細節來窺探到你有序的內心。實際上,衣服也是時代的鏡子,折射國家和社會的文化狀態和人們的審美趣味。

衣柜作為集納人們生活的空間,反映著很多生活的細節:節儉、充裕、琳瑯滿目……小小衣柜的變化也映射著一家人在這十年間的生活變遷史。

仰望櫥窗——美麗衣裳織就的夢想

80后們,誰沒有經歷過有點捉襟見肘又異彩紛呈的童年呢?

衣服倒是沒有補丁——對于很多長輩們而言,這已經比他們少時好了許多。但櫥窗里的模特穿的衣服開始花花綠綠,讓很多80后的孩子在眼花繚亂的同時有了關于美的渴望。盛夏,每個孩子的腳上開始穿上五顏六色的塑料涼鞋,更好看的短袖、裙子也已經開始出現:波點的,格子的,菱形的,泡泡袖的,插肩的,各種顏色和圖案,吸引著女孩們熱烈的目光,家人不一定喜歡,但在女孩子嬌俏的懇求里,也總能收獲一兩件美麗的公主裙。冬天的衣服更多了,滑雪衫是嘩嘩響的面料,棉衣是摸上去軟軟的皮棉,里面絮的是絲綿,又軟又暖和,雖然河西走廊上的父母們都覺得棉花絮出來的棉衣比這些更保暖,但抵擋不住小孩們好奇地張望世界的眼睛和欲望。穿衣穿暖的同時,孩子們有了更多關于審美的要求。

至今,我還記得大學畢業前夕,室友們在臥談會上暢想畢業之后,究竟要過什么樣的生活。

寢室的每個人都說得非常具體和真切——“我想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我要出人頭地。”“我希望成為一個好的媽媽。”“我希望買得起所有我想要的衣服。”這是剛步入社會的年輕女孩們對于生活、對于世界、對于自我的期盼,像微小的螢光,柔軟卻堅強。

工作后,萬花筒一樣的世界旋轉得更快了,人們目不暇給地被這個巨大的世界裹挾著,一頭扎進更好、更舒適和更體面的小康生活。

10年前,我和我的同齡人們已經工作三四年了,相比剛畢業的捉襟見肘,三四年的職場生活使我們有一小部分可支配資金可以購置衣物。在那段時間里,我們對于全國的批發市場了如指掌,蘭州東部批發市場,張掖路夜市,上海七浦路,杭州四季青,北京動物園和秀水,廣州火車站附近總也逛不完的市場,這是十年前網絡上推薦的服裝“批發圣地”,每個節假日都熙熙攘攘,人頭攢動,多少像我一樣的愛美的人兒都在人群里熱鬧地張望過,為了把一抹絢爛帶回自己的衣柜。

我和我的同事們在每次出差時的閑暇中都會一頭扎入花紅柳綠的五彩世界,那些批發市場猶如閃耀著巨大光芒的聚寶盆,我們興致勃勃在嚴寒和酷暑里拎著幾個黑色的塑料袋,這使我們更像是批發貨物的小妹。因為據說假裝自己是批發的商家,可以以更便宜的價格拿到衣服。但時過境遷也有一些社會閱歷后,想到檔口攤主難辨的笑容,突然反應過來,人生如戲,原來大家也都在善意地互相配合著呢。

批發市場上花哨的衣服極大地充實了我們的衣柜,也滿足了那時我們的購物欲望,實現了衣服自由。這種能夠被牢牢抓住的、可以掌控的生活,成為當時我們力證自己還過得不錯的最有利佐證。

衣服自由——從追求花樣轉向追求品質

隨著“職場新人”到職場人,批發市場的衣物已經不能夠滿足大家的需求了。洗一次水就面目全非的T恤,皺皺巴巴的西裝,無論熨多久肩線都可疑地朝外旋轉,不透氣但鮮艷的化纖終究令人體驗不適,衣櫥升級迫在眉睫。人們的穿衣風格也從追求花樣轉向了追求品質。

自然,我們的工資都相應上漲了,人們手里可以支配的余錢更多了,在商場里的選擇面也更廣了。燈光明亮的商場里總是彌漫著淡淡香氣——幾乎所有商場的香水檔口都放在一樓,人們進去后,量產的花香、果香、廣藿香、小蒼蘭、焦糖等各種香氣混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幸福而溫熱的氣息,軟軟刺激著消費者的需求,這也使得商場里的品質套裝有了注腳。那個曾經仰望過櫥窗的女孩,終于在自己長大后,可以在一件美麗的白裙里實現自己少女時代的夢想。

不僅僅是好看的裙子,曾經厚厚的手縫棉被開始被夏涼被、羽絨被、蠶絲被替代,曾經只穿過棉衣的老年人也開始在寒冷的冬天里穿著輕薄的羽絨服御寒,夏天西北人群也能穿薄如蟬翼的桑蠶絲——過去幾千年的時光里,這些昔日里昂貴而遙遠的物品開始進入普通民眾的生活,人們不僅有各種選擇,而且可以消費這些選擇。

當物質極大豐富后,人們會迎來什么?

旗袍

膨脹的物欲不會無休止地裂變,物品本身帶來的幸福感會隨著富足而邊際效應遞減,在人們滿足感匱乏之后,關于物品的收納、整理,斷舍離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很多昔日里被滿懷愛意地凝視、期待的衣柜寵兒,開始被用戶用審視的目光緩緩掃過,人們驚異于購買瞬間被沖昏的頭腦——“這一身華麗的晚禮服,一生之中都沒有隆重的場合配它。”“買了許多小尺碼的衣服,從沒有瘦下來過。”“想要去沖浪買了全套裝備,三年了連大海都沒見過。”現代人的現代病,也在物質的堆砌中有了一點點迷失。

人們開始試圖追求一種更簡潔的生活,嘗試地將目光瞄準了自己以及家人的衣柜,接下來是磨損的鍋碗瓢盆,肥皂布頭,總覺得能派上用場但其實并沒有什么用的一些工具,當這些陳年艱難歲月的痕跡被斷舍離清除出去后,人們在心理上似乎獲得了某種滿足,人與物品的關系開始走入一種溫存而漫長的通道,人們免于匱乏,免于恐懼,心安理得地開始追求“天長地久”。

國潮興起——從傳統文化汲取養分后的審美選擇

伴隨著文化自信的本質回歸,國風開始在近些年興起。人們開始將目光投向了豐厚的文化資源,從歷史中走來的漢服襦裙,絨花點翠開始重新走入大眾的視線,元宵節、七夕這些傳統出游節日里,總能看到一些盛裝出行的漢服男女,宛若畫中人,養眼也養心。

在物品的包裝、審美以及功效上,“國潮興起”已經成為事實,人們從《山海經》里汲取養分,奇幻瑰麗地繪制出當前人們喜愛的漫畫風格;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尋覓現代審美的解藥,手藝人穿針走線,繪制的是中式祥紋。春節前后,廣東的醒獅搖頭晃腦地出現在各種包裝盒上,朱紅的底色,黃色的獅子,這是一種中國式鮮妍熱烈的審美。

將中國傳統元素和時尚潮流相結合的國潮風在近些年迅速興起。

年輕群體中,傳統文化對他們的影響也在逐漸加重,隨著“國風”的流行,蘭州出現了一些漢服社團,興起了“漢服熱”。網民“平平無奇搓絲匠”,這位蘭州的大二學生,從高中時開始對漢服感興趣,上了大學干脆直接上手開始學習漢服重要的頭飾“絨花制作”,并融會貫通將掐絲工藝與絨花制作結合起來,產生一種全新但又傳統的漢服飾品,在同學中也引發了一股漢服熱潮。

天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云帆也在進行技藝和審美上的雙重探索,傳統的刺繡工藝已經無法滿足當下用戶的審美,他創新性地將刺繡、飛天、燈具結合在一起,產生了一個名為“和合之光”的產品,是一種集臺燈、壁掛燈、展示工藝于一體的全新設計。

1987年出生的慶陽非遺香包代表性傳承人張煜瑤自幼跟著母親一起學習香包刺繡技藝,是名副其實的“匠二代”。除了傳統香包的繡制,她還設計出了很多符合年輕人審美的作品:既有胸針,也有耳墜,還有車載香薰,使非遺制品融入當代人的生活消費中。

同時,消費者也開始將目光瞄準了國風、國潮風格,小到手工頭花、山海經神獸手機殼以及中國人喜愛的桂花、牡丹的香水,大到中式服飾、中式傳統文化劇本殺、沉浸式商業購物環境,傳統文化正在以勢不可擋的姿勢,涌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對十年前后的婚禮進行對比,可以驚喜地發現,今天的婚禮上,新娘新郎的服飾,占主導地位的是色彩喜慶的大紅色中式婚服,鳳冠霞帔,龍鳳呈祥,差不多已經取代了西式傳統婚紗。同樣,我們平時在大街上,在旅游景點,在大學校園,往往可以見到穿著漢服,飄然而過的“神仙姐姐”。可以說,服裝國潮重新回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中式新娘裝

“每一滴水珠上都可以看到太陽”,從衣物匱乏到滿足,再到文化自信傳統審美回歸,折射出十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精神文化生活與審美味趣情趣的變化。人們能夠坦然地消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實現“消費升級”,那些曾經期待過的都已經實現,未曾實現的也都在實現的路上。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這一切吧,就像我們曾經做過的那樣。

相關鏈接

“國潮”:文化自信的回歸

相關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近十年“國潮”相關搜索熱度上漲了528%。而2022年各種品牌的市場關注度上,國貨為“洋貨”的3倍。

所謂“國潮”,字面釋義即為“中國+潮流”。朱雀祥云、刺繡飛天……在當下的時尚圈層,中國元素被頻頻引入各類單品,覆蓋服飾、美妝、動漫、數碼產品等幾乎所有熱門領域。國人享受著現代時尚與傳統文化碰撞出的東方美感,人們越來越發現“老祖宗的東西”又酷又有腔調。市場上的時尚話語權正漸漸向“國潮”“國貨”轉移。

“國潮”之風興起,并非偶然。中華文化氤氳五千年,早已凝聚成獨特的東方魅力。最近這些年,這股風潮從“小眾”刮向“大眾”,背后更多的是國人文化自信的回歸。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一代,在國家蓬勃復興的大背景下長大,有平視世界的足夠底氣,在追求時尚張揚個性的同時,有強烈意愿將中國故事講出來并且傳出去。此外,隨著消費升級,中國人的生活理念日趨成熟理性,追求更多兼顧實用屬性和精神屬性,符合自己審美與品質要求的“心頭好”。

穿國潮裝,聽國潮音樂,吃文創食品……不知不覺中,多元新穎的國潮文化正在給生活增添新鮮的活力。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國貨品牌將傳統文化融入經營中,而伴隨著90后、00后新生消費力量的崛起,年輕人成為國潮消費的主力。

漢服親子裝

漢服風潮被視為國潮風最初也最常見的形式,隨著國潮文化破圈,消費市場上大量與國潮相關的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除了各類服裝彩妝,包含中國文化元素的文創產品、文藝作品也都受到人們歡迎,很多國產品牌品類都借助國潮熱持續升溫紛紛布局。

漢服

某種程度上說,“國潮”熱分享的是國人文化自信的紅利。但也要看到,國貨要打出響亮品牌,最終還是需要過硬的產品。今天的中國已具備打造時尚品牌的堅實基礎。以服裝制造為例,有人說,正是中國一萬多家規模以上服裝企業保障了全球快消服裝品牌的正常經營。把握“國潮”方興未艾的機遇期,讓先進技術與創意文化都來為中國創造賦能,讓更多人愛上中國品牌、中國設計,那時,才是“國潮”真正的黃金年代。(本文編輯綜合整理)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