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消息:【甘快看】三看張掖③│ 生態產業化 步履鏗鏘走在前

央廣網蘭州9月8日消息(見習記者李紅軍)2021年,甘肅省張掖市一二三產結構為29.3:19.5:51.2,二產弱特征明顯。但如果要問張掖的首位工作是什么,所有人會答:生態!

張掖,地處河西走廊咽喉地帶,綿延1000余公里的祁連山,有700多公里在張掖境內,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穿境而過,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點區域,在維護國家西部生態安全上承擔著重要功能、肩負著特殊使命。

生態環境發展與保護問題交織疊加,張掖怎么干?


【資料圖】

2020年5月,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經授權向甘肅省委、省政府進行反饋:祁連山生態保護由亂到治,大見成效;近三年,張掖在堅守生態底線、鞏固生態成果的基礎上,繼續爬坡過坎,用張掖實踐證明,綠水青山可以成為金山銀山。

生態產業化的系統謀劃

2022年3月,張掖市委書記盧小亨在張掖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會議上提出,創新工作理念和項目運作模式,推廣“環境治理+產業開發”模式,促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張掖濕地一隅(央廣網發張掖市委宣傳部供圖)

近三年來,張掖共投入資金49.28億元,完成祁連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建設任務。盧小亨的會議要求是建立在“全市綠色發展支撐不斷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發生了積極而深刻的變化。”的研判基礎之上的。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張掖正在這一道路上加速前行。綠色生態農業、新興生態工業、全域生態旅游業、現代生態服務業,四大生態產業全面鋪開、持續發力。

以全域生態旅游業為例,張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區2020年先后晉升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游客接待量、旅游綜合收入均排名全省第一。以文化旅游為引領的第三產業已成為推動張掖社會轉型發展最活躍、最有力的動力源。

項目工作就是經濟工作,抓項目就是抓發展,謀項目就是謀未來。在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張掖搶抓機遇,積極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國家“零碳”城市爭創工作,以此為抓手,謀劃實施重大生態建設項目,通過項目把“綠水青山”融入城市,通過項目讓生態產業成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張掖生態環境良好(央廣網發張掖市委宣傳部供圖)

張掖特色農業優勢明顯、文旅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生態產品原產地和供給地。以此為依托,張掖積極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工作,成效明顯。

今年3月,甘肅省發展改革委確定張掖申報的12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項目為重點考慮項目,其中生態農業方面7項,中醫藥康養方面1項,多彩文旅方面3項,理論和體制機制研究方面1項。張掖市組織申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專家庫團隊11個,占甘肅省35個專家團隊的31.4%,是申報專家團隊最多的市州。

黑河國家儲備林的項目能級

多年前,黑河甘州段的西岸是大片的荒灘戈壁、舊石料場。如今,6萬畝黑河亂石灘,變成了滿目皆綠的林海。

黑河國家儲備林(央廣網發甘州區委宣傳部供圖)

2019年,黑河國家儲備林生態林區建設項目啟動,計劃用2年時間對黑河甘州段西岸區域進行生態改造,概算總投資11.6億元。項目由萬畝常青苗木儲備林基地、弱水花海、胡楊林區、黑河生態帶、黑河生態園一期、黑河生態園二期、黑河綠化帶7個子項目組成,實施恢復植被、配套水系、生態修復將戈壁荒灘變成林地濕地,繼而通過豐富業態、多元融合將林地濕地變成休閑勝境。

張掖市委常委、甘州區委書記葛永宏說:“項目的建成對于筑牢守好國家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推進黑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有力促進了生態建設與鄉村振興、文化旅游、體育康養、休閑觀光深度融合,黑河沿岸人工林海已成為城市的制氧機和凈化器。”

張掖濕地公園(央廣網發甘州區委宣傳部供圖)

“不望祁連山上雪,錯把張掖當江南。”

張掖城市更新也有了大躍升。依托國家儲備林項目,甘州區打造張掖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同時建設祁連山淺山區水源涵養林、人祖山口元寶楓儲備林基地、西洞灘文冠果基地,拉開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零碳城市”的序幕。

國家儲備林項目在建設運營過程中,創造了兩個全省第一。

一是甘州區積極探索“林草項目+政策性貸款”的投融資新模式,率先申報并獲得全省首單8.97億元國家儲備林項目貸款,開啟了全省利用政策性銀行貸款建設國家儲備林的先河。二是完成全省首筆36萬畝人工林碳匯交易,實現經濟收益460萬元,取得生態價值轉換新突破。

除了碳匯交易外,儲備林項目還能算出幾筆經濟賬。

甘州區林草局局長王東介紹,首先是林下經濟。國儲林栽植了珍珠油杏、文冠果等特色林果2.4萬畝,可發展林草、林藥、林果和木本油料產業,僅盛果期木本油料年收益就可達1.95億元。

其次,儲備林還有一筆苗木賬。據測算,幾年后,培育的儲備苗木達到出圃條件后,間苗出圃的各類苗木,能實現收益近48億元;20年后,大量的大、中徑級用材林可間伐出售,每年可實現木材收益1.35億元。

值得期待的還有森林旅游、康養等收入。目前張掖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正在通過招商引資積極引進國內有實力的開發運營商,其中兩家已進入實質性洽談階段。

山丹馬場的驢和燕麥草

山丹馬場坐落于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草原,總面積329.36萬畝,是目前世界第一大馬場。山丹馬場因位于山丹縣而得名,山丹縣則因山丹馬場而知名。

山丹馬場(央廣網發李紅軍攝)

“三年來,山丹馬場在保護好祁連山生態的前提下,致力于做好做活‘生態+’文章,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中農發山丹馬場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日明介紹,2021年,山丹馬場實現營業收入5.63億元,同比增長10.1%;實現凈利潤8760.7萬元、同比增長69.5%;實現經濟增加值5988.9萬元,同比增長137.4%,取得建場以來最好經營業績。

長期以來,山丹馬場聚力發展有利于生態保護的規模種植業、特色養殖業、高原食品加工業、生態旅游業等四大產業。

在賽道不切換,基因不改變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四大產業內產品結構調整,實施騰籠換鳥,成為山丹馬場近年來踐行“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一大工作亮點。

山丹馬場種植的燕麥草(央廣網發李紅軍攝)

中農發山丹馬場有限責任公司黨委辦公室主任任培文說:“最開始,山丹馬場種植的主要是油菜、青稞、大麥,最大的問題是,抗災害能力差。一遇天氣災害,就可能絕收!燕麥草的抗風險能力強于其它作物,而山丹馬場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特別適宜燕麥草的生長,種植的燕麥草屬于特級標準。”

由此,山丹馬場著力調整種植業結構,把燕麥草作為重點來抓,逐步形成以青割燕麥草為主,油菜、青稞、大麥為輔,兼種脫毒馬鈴薯種薯、高原夏菜等的農業種植新格局。

今年,山丹馬場種植青割燕麥草20萬畝,年產草量預計近15萬噸。所產燕麥草不僅為本地現代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充裕的飼草,還將遠銷內蒙、寧夏、陜西、河北、四川等地。同時,國內眾多大型牧草企業秋實草業、甘肅三寶農業、內蒙草都、內蒙賽科星等多家公司也競相參與到山丹馬場燕麥草的產業鏈發展當中。

山丹馬場養殖的黑毛驢(央廣網發李紅軍攝)

2016年,山丹馬場開始養驢。產品調結構的工作,同樣在山丹馬場特色養殖業中有序展開。

任培文介紹,藏羊和牦牛養殖周期長,對草原的依賴性強。經過多方考察論證,我們開始探索發展驢產業。驢具有采食量小,適應性強、疾病少的優點,而且全身都是寶,驢奶成分接近人乳,驢皮、驢肉、驢胎盤等都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

2016年,山丹馬場投入國有資本金3639.54萬元,建成集標準化、規模化為一體的現代畜牧業養殖基地。據統計,驢群人工授精配種率達到71%,群體不斷擴大,個體指標良好,現存欄驢595頭。

目前,馬牛羊驢四畜并舉的山丹馬場牧業新格局已經形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