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時訊:【小康路上看老鄉】一抹高原紅 幸福果鄉農——“靜寧果農”勞務品牌建設側記

位于北緯35°、地處黃土高原六盤山西麓的靜寧,這里是中國蘋果之鄉,也是全國優質蘋果生產的“黃金地域”。

近四十年來,勤勞質樸的靜寧人民為幸福美好生活不懈奮斗著。從種下第一棵蘋果樹到建成百萬畝蘋果基地,從全國深度貧困縣到蘋果規模栽植第一縣,從農民大量外出務工到形成就地就近就業的10萬果農大軍,“靜寧果農”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創造了不尋常的業績。


(資料圖)

興產業,讓靜寧果農成為幸福的農民。蘋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造就了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靜寧果農”。這10萬名靜寧果農常年活躍在百萬畝果園中疏花采摘、修剪拉枝,無計冬夏。“一畝園,十畝田”,每畝果園年均收入3萬元以上,蘋果產業讓靜寧果農端上金飯碗,成為幸福的農民。

全國勞模雷托勝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的大膽嘗試,不但讓自己致富,還帶領著全村群眾一起干。“在政府的推動下,我依靠種植蘋果發了家、致了富。但我深知一人富不算富的道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使全村人都過上了小康生活。回憶起當年的艱辛,再看看現在的生活,雷托勝十分感慨地說。

一業興、百業旺。靜寧縣依托蘋果這一優勢產業,堅持“接二連三”、通過延鏈補鏈強鏈,全鏈開發,帶動了精深加工、電商物流、文化旅游等產業蓬勃發展,培育包裝配套、加工增值、儲藏營銷型等龍頭企業161家,果品年儲藏能力60萬噸,加工轉化能力12萬噸,生產紙箱3.5億平方米,帶動吸納就業3.6萬人,人均年工資性收入2.8萬元,創勞務收入10億元以上。在蘋果生產高峰期,還吸引來自四川、陜西等地5000多名外來人員做“幫工”,產業帶動就業的成效充分顯現。

重科技,讓從事果業成為體面的職業。靜寧縣通過開展柔性引才,依托靜寧縣蘋果產學研聯盟,加強與中國工程院束懷瑞院士及其專家團隊的技術協作,以鍛造新型果農、培育最優質的蘋果為己任,統一蘋果栽培技術標準,通過開展遠程培訓和技能大賽,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新型果農。每年培訓果農1萬人次以上,累計培訓務果能手2.8萬名,先后評選出金牌、銀牌、銅牌果農300多名,為產業發展培養了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

搭平臺,建品牌。靜寧縣人社部門牽頭,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勞務體系,成立勞務輸轉行業協會;探索“互聯網+勞務”模式,開發“靜寧果農”APP和微信小程序,打造指尖上的云端勞務市場,使果農足不出戶就可以報名培訓、精準就業。通過平臺每年可提供就業崗位3000多個,開展技能培訓1500人次,轉移就業2000人。

育人才,讓農民工成為有職稱的技工。靜寧縣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不斷強化技能提升培訓,注重培養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果農,促進就地就近高質量就業,真正讓“靜寧果農”成為幸福的農民、從事果業成為體面的職業、農民工成為有職稱的技工。

隨著職稱制度改革“破冰”向農村開放,如今的“靜寧果農”也可以申報評審。為此,靜寧縣積極引導鼓勵農民技術人員參與職稱評定。截至目前,全縣已有900余名農民取得技術職稱,為靜寧蘋果產業發展儲備了一大批優秀的果業人才,并通過組織他們走出去傳播技術,帶動更多務工人員依托蘋果產業增收致富,“靜寧果農”的“身價”得以充分體現。

作為農民從未想到自己這輩子還能評上職稱,除了務好自家果園外,還可以到外面講課、辦實體,獲得更多的收入,實現了自身價值。高祥太作為靜寧縣第一批取得技術職稱的果農,他由衷地感嘆道。

奮斗成就夢想,創新決勝未來。靜寧縣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切實把工作對象轉向所有農民、工作任務轉向推進“五大振興”,堅持就業優先,實施“歸雁工程”,推動蘋果產業與勞務產業融合互促,形成了“黨組織+人力資源機構+企業+網絡平臺+果農”的蘋果產業帶動就地就近就業新模式,“靜寧果農”走出了一條依靠蘋果產業脫貧致富、邁向小康、實現振興的發展之路。

本網記者沈文剛通訊員任建祥高宗保

關鍵詞: 的推動下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