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頡滿斌通訊員田倩倩陳恒
“成立科技創新團隊,可以形成合力,更好地進行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示范和推廣,給全縣旱作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甘肅省通渭縣旱作農業技術推廣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陳曉文說
(資料圖)
通渭縣旱作農業技術推廣科技創新團隊成員張蓉和同事正在查看大豆的結莢情況。
立秋之后,涼意將至。在甘肅省通渭縣襄南鎮東坪村,一塊占地兩畝多的試驗田里,通渭縣農技中心的兩位工作人員正忙著查看大豆、玉米的長勢情況。
在田間地頭深耕謀科技興農新路
“1、2、3、4……28,這一株大豆結莢少,我們再數一數其他的”,眼下正是大豆生長的鼓粒期,豆莢里的籽粒開始逐漸飽滿膨大,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的試驗田里,通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正高級農藝師張蓉戴著一頂遮陽帽,手扶一株大豆正在數結莢情況。
今年2月份,通渭縣農技中心選出11位骨干工作人員成立了通渭縣旱作農業技術推廣科技創新團隊(以下簡稱“科技創新團隊”),這11人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十多年,專業涉及植保、土壤肥料、園藝、種子、遺傳育種等,成員不僅有扎實的理論功底,還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作為科技創新團隊的其中一員,張蓉在這個團隊中負責旱作農業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及其栽培技術的篩選和優化,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試驗是團隊成立以來,他負責的重要項目之一。
位于通渭縣東坪村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試驗田。
“這個試驗選取的玉米品種是‘華美一號’,大豆品種有隴中黃601、隴中黃602等6個品種,依托的是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采取‘4+2’模式:玉米四行,大豆兩行。”張蓉介紹,該試驗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品種篩選試驗,目的是篩選出大豆的最佳品種在全縣進行推廣,有效提升土地效率和糧食產量,實現“玉米不減產,多收一茬豆”的目標。目前,試驗已經進行了四個月,雖然今年雨水偏少,但試驗田里的大豆整體長勢還不錯。
“任何一個新技術、新品種的應用,要經過三步走,首先是試驗田試驗、其次是小范圍示范、最后經過三年示范之后,才可以大面積推廣。”在試驗田里,張蓉說道,他理解的農技推廣是一個緩慢的、分步驟的過程。
在通渭縣舊店子村試驗田里科技創新團隊成員正在翻耕土地。
在旱作農業上,麥收完的土地一直處于閑置的狀態,針對存在的這一現實情況,今年該團隊試驗了新的栽培模式:小麥茬蔬菜復種高效栽培技術。“在舊店子村試驗田和有條件的地方,將麥收地進行耕翻,再復種一茬蔬菜,這樣土地不閑置,可以產出一茬短生育期的蔬菜。”科技創新團隊成員師增勝說,農技中心試驗田的小麥收獲后,在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他們對地進行了及時翻耕,準備試種卷心白菜和綠頭蘿卜等短生育期的蔬菜,通過試種想要大面積推廣復種模式,有效提高單位土地的產值,在保障糧食和蔬菜生產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老百姓的經濟收益。
科技創新團隊成員師增勝為老鄉講解馬鈴薯病蟲害防治知識。
科學增產增收綠色有效防控
從測土配方施肥到科學綠色防控,在這個團隊,每個人對自己專攻的領域都有很深的認識。
通渭縣農技中心耕保站站長孫長紅也是該團隊中的一員,他說,在工作中他們發現,各鄉鎮普遍存在老百姓盲目施肥導致的土壤板結嚴重、產量下降、品質下降等問題,他希望在團隊中通過科學配方施肥、減少化肥使用量,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
孫長紅正在查看不同試驗田里馬鈴薯的長勢情況。
在具體的測土配方施肥工作中,孫長紅介紹,他們會從全縣各個鄉鎮不同的土壤類型上取土,對土樣進行化驗,通過化驗數據,再對照“3414”試驗標準,對不同作物上試驗出來的結果進行校正,形成化肥配比比例合理的施肥配方,再以配方施肥建議卡的形式發放給農戶,讓全縣的老百姓知道如何科學施肥。“從事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就像是大夫給病人看病取藥一樣,只不過我們是給莊稼、土地看病制定配方,我希望可以在土壤化驗和配方肥研究、推廣上做更多的工作,通過團隊推廣讓全縣更多老百姓可以科學使用化肥,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孫長紅說。
孫長紅和同事正在取土準備對土樣進行化驗。
而對于該團隊成員楊子梅來說,如何進行病蟲害綠色防控是她關注的議題。“在防控上,提倡綠色防控,綠色防控其實就是人類、農作物、生態環境、病蟲害處于一種有效和諧、安全、科學的狀態。”據介紹,她長期以來在農技植保部門工作,和同事常去各個鄉鎮,在田間地頭對農作物病蟲害進行動態監測,對有必要防治的農作物病蟲害在做好宣傳工作的同時,及時提供農技服務,讓大家去防治。
將科技育種扎根在通渭大地上
作為科技創新團隊的帶頭人,陳曉文談及團隊成立的初衷時說,針對縣域內旱作雨養種植模式常年存在干旱缺水、土壤貧瘠、病蟲害嚴重、產量低而不穩等問題,希望通過團隊協作,發揮團隊成員作用,通過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篩選出適合通渭種植的抗旱、抗病、適宜性廣的新品種和新技術。
“我們團隊針對縣里小麥、玉米、馬鈴薯等旱作農業作物,在覆蓋保墑和高產高效技術研究與示范,新品種引進試驗、推廣以及新技術集成示范上做了一些工作。”陳曉文說,近幾年農技中心不斷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糧食作物新優品種,篩選出了一批適宜全縣推廣的小麥、玉米、馬鈴薯優良品種,其中,篩選出的“蘭大211”新品種,在今年的測產過程當中,發現每畝能夠達到400多公斤,同時試驗的秸稈帶狀栽培技術,比常規露地栽培每畝要提高50公斤,而下一步,他們將在全縣冬小麥適宜區進行大面積推廣。
科技創新團隊實驗田里不同的馬鈴薯品種和秸稈帶狀栽培模式。
據了解,近五年來,團隊成員所在的縣農技中心共開展糧食作物試驗示范100余項,引進篩選出適宜通渭縣種植的優質高產玉米、馬鈴薯和小麥品種20多個,在栽培技術集成創新模式與推廣應用方面,集成的“旱地馬鈴薯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集成創新模式與推廣應用”在全縣大面積推廣應用,為縣域馬鈴薯產業發展做出較大貢獻;集成的“旱地秸稈帶狀覆蓋冬小麥種植技術”在全縣推廣應用,為全縣糧食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團隊成員們參與完成了省部級課題3項、市級課題4項、縣級課題6項,發表論文33篇,授權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8項,這些顯著的成績既為團隊接下來的工作奠定了基礎,也讓他們更有信心在旱作農業高質量發展上做出更多的貢獻。
“培育的新品種產量高,老百姓問你這是什么品種,給他換幾畝當種子的時候,看老百姓很高興,大家都愿意種,我的心情也非常愉快,覺得從事農技推廣事業很有意義。”作為團隊成員的張蓉說,身為農技人是在和“三農”打交道,工作的成就感既來自于從上百個試驗品種中找出適合本地種植的新品種,也來自于將新的栽培技術推廣應用到老百姓的地里。
試驗田里的“常駐者”,田間地頭的“技術專家”,這是一群貼近土地的農技人,是一支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農技團隊,是在希望的田野上,譜寫動人故事的人。說起從事農技推廣的感受時,他們說:“說實話,農技推廣是一個苦活累活,但是干了這一行,有付出、有成績、更有成就。”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
- 全球消息!【甘快看】科技創新團隊把科技興農的“火種”播撒在甘肅通渭的廣袤田野上2022-08-31
- 觀熱點:【甘快看】人民日報:甘肅嚴打制售假藥劣藥違法犯罪2022-08-31
- 當前聚焦:【甘快看】甘肅:積極推進合理膳食行動 提高全民營養健康素養2022-08-31
- 每日觀察!【甘快看】小康路上看老鄉 平涼華亭:小蜜蜂釀出山鄉村民“甜蜜”生活2022-08-31
- 全球要聞:增綠 增景 增亮——敦煌市著力提升物業服務水平2022-08-31
- 環球速讀:鄭德雁率隊赴北京推動項目合作2022-08-31
- 每日短訊:嘉禾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走訪調研廣告企業2022-08-31
- 環球熱推薦: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2022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將于9月5日至11日舉辦2022-08-31
- 政策再提大力建設充電樁 萬順叫車開設充電驛站便利網約車司機2022-08-31
- 微動態丨甘肅省高臺縣通過國家首批創新型縣(市)評估驗收2022-08-31
- 當前信息:2023年蘭州市將實現全部電視頻道高清播出2022-08-31
- 快訊:安居房均價不超26800元/㎡!龍華區九龍山安居房,可窺探一二2022-08-31
- 世界消息!新聞發布廳丨全面深化改革在重點領域環節實現新突破2022-08-31
- 天天速訊:開封市鼓樓區委副書記、區長潘磊赴深圳市開展招商活動2022-08-31
- 恒易貸:元宇宙的現實困頓 2022-08-31
- 普融花:個人金融投資怎么做 2022-08-31
- 保護好小心肝,了解它很重要!!!2022-08-31
- 瑞虎7 PLUS和本田CR-V同臺競技,你會pick誰?2022-08-31
- 深圳展上的小馬菲莉給予我太多的驚喜!2022-08-31
- 喜迎二十大,朱妙根書法四步法公益講堂學員書畫篆刻作品展2022-08-31
- 再立品牌新標桿!科順股份獲“深圳知名品牌”榮譽2022-08-31
- 世界要聞:「津云鏡頭」云頂星空!天津再建“網紅圖書館”2022-08-31
- 環球微速訊:視頻|深圳:29個地鐵車站暫停運營服務2022-08-31
- 【報資訊】萍安鋼鐵順利通過中央生態環境專項資金審核檢查2022-08-31
- 焦點信息:萍安鋼鐵一環境除塵提標改造工程節能減碳效果明顯2022-08-31
- 環球熱推薦:萍安鋼鐵噸鋼自發電量、日發電量創新高2022-08-31
- 快報:陳思英:領克希望今年新能源銷售占比30% 明年50%2022-08-31
- 寶爸關彥斌記錄孩子成長的第一講:讓孩子學會接納自己2022-08-31
- RimauNangis Digital LLC 在世界加密社區進行路演2022-08-31
- 用創客匠人打通全鏈路流量平臺,讓培訓機構的網校平臺覆蓋全網202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