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短訊!重走中國西北角|舟曲移民劉馬平:“搬出來”的好日子

不到一年便實現舉家搬遷,很快就過上了像城里人一樣的安居生活:對于蘭州新區新康村居民劉馬平來說,他今天的好日子是“搬”出來的。

劉馬平的老家在甘南舟曲縣果耶鎮真莊磨村,那里山大溝深、山體破碎,是舟曲縣滑坡、泥石流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地方之一。2021年6月,甘肅省啟動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程,真莊磨村被列入首批搬遷計劃,遷入地是蘭州新區。

搬遷政策出臺后,時年三十九歲的村委副書記劉馬平第一個報名響應,于他而言,“這一天已經等得太久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做第一個搬遷的人

鎮里的干部來搬遷宣傳那天,劉馬平一早就得到了消息。

早飯后,劉馬平第一個到達動員大會現場,幫著鎮里干部安排村民。人群中,他一邊聽著鄉鎮干部的講述,一邊在心里盤算:若是真的搬出大山,下雨也能睡個好覺了。

聽到干部們介紹搬遷之后可以分到96平方米的新房,還能分到兩畝地,劉馬平心中的一塊大石頭落了地,他擠到隊伍的最前端——“現在可以報名登記嗎?”得到肯定的答復后,他成為了舟曲縣真莊磨村第一位報名登記的村民。

在政府實施遠距離搬遷政策之前,劉馬平不堪“年年修房子”的困擾,曾下定決心靠自己的力量離開這座多難的大山。

他開始不斷地到縣城里打零工、找活干。常做的活是給修房子的雇主家里做外墻裝修,一天100元;找活做的方式則是站在大街上等待雇主來挑選。打零工的人很多,需要干活的東家卻寥寥無幾。“有時候運氣好,早上就被領走了;運氣不好的話就在街上白站一天。”作為家里唯一的經濟來源,直到報名登記搬遷之前,他的積蓄還是不足以支撐一家六口人走出大山。

劉馬平第一個報名搬遷的消息很快傳了出去,許多村民找到他詢問其中的“緣由”,最多的時候劉馬平每天要接待七八戶村民的上門拜訪。提到這個,他瞇著眼睛笑了:“年輕人一說就懂,老年人顧慮比較多,上次有個鄉親問我住到那邊去哪里砍柴,我只得找來干部們給大家科普天然氣怎么用。”

劉馬平正在接受采訪王敏/攝

當記者問起是否有“釘子戶”存在,劉馬平舉起手張開五指:“有五戶人家我們反復去了三四次,十幾個村民還有村干部一起去做思想工作,他們主要舍不得家里的騾子和房子。”頓了一下,他反問道:“這些東西哪有活著重要,你們說是吧?”

最終,在劉馬平的動員下,真莊磨村的83戶316名村民全部搬遷,開啟了在蘭州新區的嶄新生活。

賺錢的門路多了

韓海芳是劉馬平的妻子,今年是他們結婚的第15年,也是韓海芳找到工作的第二年。

記者一行見到韓海芳時,她正在菌菇大棚里采摘已經出菇的菌棒。“剛搬過來我就接受了職業技術培訓,主要培訓菌棒刺空、上架之類的手藝活,這些活不難,上手很容易。”手腳麻利的她,做一天活可以獲得130元的收入。

據記者了解,婦女們在甘南地區只能種莊稼和帶孩子,走出家門跨入社會是她們“想也不敢想的事情”。說到從前,韓海芳有些遺憾:“婚后家里的收入全靠我丈夫一個人,特別辛苦,早點搬過來的話可以幫忙分擔不少。”

韓海芳并非個例。在新康村附近的葡萄、番茄、西蘭花等生產大棚中都有著移民女人們忙碌的身影。對她們來說,跳脫出傳統的角色束縛,“撐起家里的半邊天”是前所未有的喜事,也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

現在劉馬平一家六口除了正在上學的兩個兒子外,都有了自己賺錢的渠道。劉馬平的父母在離新康村不遠的工廠里除草,兩位年近70的老人身體都很康健,對于現在的工作,他們十分滿意。“之前在老家閑著,一身的勁兒沒處使,來這除草還能賺錢,還是忙點心里舒坦。”據他們說這份除草工作每人每天有110元的收入。

對劉馬平來說,之前靠打零工養家的日子也一去不復返了。父母和妻子都有了經濟來源之后,家庭的抗風險能力也提高了。他琢磨著不再打工,而是承包起整個新康村的室內裝修工作,當一個小小的“包工頭”。敢想敢干的他正在組建自己的第一支“包工隊”,并在院子里購置了很多裝修用的腳手架等工具。之前村委副書記的身份讓劉馬平在招募工人時一呼百應,“劉哥辦事穩得很,跟著他搬過來分房分地,現在跟著他干裝修一起致富。”一位前來報名加入隊伍的大哥熱情地對記者說。

新生活的新盼頭

與其他移民人家不同,劉馬平現在居住的96平方米三居室并未裝修,家具也是隨意擺放著。當記者詢問起原因,劉馬平說道,“現在條件更好了,我們準備搬到后面的三層小樓住,一樓再開個小賣部。”他介紹,三層樓的建筑面積共有180平方米,“如果能順利辦好手續,一家六口住著就更寬敞舒適了。”

提到正在上學的兩個兒子,劉馬平話里止不住地驕傲:“他們兩個學習非常好,從不讓家里操心。”說著,他從抽屜里拿出厚厚一摞獎狀。在翻看的過程中,記者發現無論是學業成績或是體育競賽,兩兄弟都名列前茅。

劉馬平正在翻看兩個兒子的獎狀王敏/攝

劉馬平的小兒子劉祺今年12歲,搬遷過來后轉學至蘭州新區第二小學就讀,每天上下學都有校車接送。說起理想,對科技感興趣的他擺弄著電子手表:“想學理科,做個科學家”。這塊卡西歐的白色電子表,是劉馬平對他上學期期末考試的獎勵。

韓海芳有著女人愛美的天性,身材勻稱的她每年都要去鎮子上買幾條顏色鮮艷的裙子。“以前一直沒機會穿,每天在山上爬上爬下的,現在天天走公路,不需要爬坡了,想穿裙子就可以穿,”韓海芳笑著對記者說,“對于我們這些走出大山的移民來說,好日子已經在路上了。”

(作者鮮金洋、王敏、穆敬一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1級研究生;指導教師馮誠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王玉婷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1級博士生)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