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精密 預報精準 服務精細——甘肅氣象部門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中國甘肅網記者李紅軍

3月23日是第62個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早預警、早行動:氣象水文氣候信息,助力防災減災”。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近兩年,沙塵暴、暴雨、暴雪等極端天氣輪番上演,相應的各類預警信號也輪番上陣,可以說氣象在防災減災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氣象部門在防災減災中究竟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普通民眾應該如何正確使用氣象預警信息?面對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氣象部門如何助力防災減災?帶著這些疑問,記者專訪了甘肅省氣象局總工程師、一級巡視員、省氣象學會理事長張強。

張強向記者接介紹甘肅氣候變化情況

氣象預警是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長期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氣象工作。自2008年起,省政府每年主持召開全省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會議,安排部署年度氣象防災減災工作。2012年,省政府批準成立甘肅省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全省建成1個省級、14個市(州)級、72個縣級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

“氣象部門發揮氣象科技優勢,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水平,早預警、早行動,助力防災減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張強說,氣象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甘肅地形復雜、地質條件特殊,氣象災害復雜多樣,是氣候變化敏感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區,每年因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

“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加強氣象災害多發區和生態環境敏感區精細化、立體化氣象監測能力,優化全省站網布局,補齊觀測要素短板并結合服務需求提升布設密度。”張強說,建立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的部門間協調溝通機制,健全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叫應”機制,確保預警信息發布到村到戶到人,才能實現預警、災情互聯互通。

張強對氣象工作人員進行業務指導

與此同時,氣象部門要進一步提升氣象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將氣象公共服務納入各市州政府公共服務體系,豐富公眾氣象服務產品供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個性化和精細化需求。

“構建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發展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助推鄉村振興,推動建立集天氣、氣候、氣候變化服務于一體、覆蓋關鍵農事活動全過程的跟蹤服務機制。”張強說,提升生態文明氣象保障能力,圍繞祁連山國家公園、黃河流域上游水源涵養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加強生態氣象監測、生態風險氣象預警、生態經濟氣象支撐、生態治理氣象服務,科學助力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和突發環境事件氣象應急保障能力建設。

此外,推進氣象科技創新,實施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實現基于位置、在線互動、全媒體快速推送的智慧氣象服務。深化氣象關鍵技術創新合作,支持氣象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氣象科技創新平臺,對于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也顯得尤為重要。

甘肅省氣象局擺放展板開展科普宣傳

對于普通民眾而言,應該如何正確使用氣象預警信息,盡量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張強表示,通過對以往的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分析后發現,很多公眾對預警信息不夠關注、關注了不重視、重視了不會用,導致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這就要求我們加大科普力度,讓老百姓更加重視氣象預警信息,信任氣象預警信息,學會使用氣象預警信息,這也有利于提升升防災減災能力,從而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張強說,常見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有臺風、暴雨、暴雪、沙塵暴、高溫、強降溫等16類,總體上分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四個等級(Ⅳ、Ⅲ、Ⅱ、Ⅰ級),分別代表一般、較重、嚴重和特別嚴重。

張強表示,對于甘肅而言,除了臺風預警用不到以外,其他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都能用到。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級別的判斷,一般會通過嚴重程度、緊迫性、后續的發展勢態綜合判斷,從而給出預警信號級別。公眾遇到級別高的預警信號,一定要高度重視,迅速、科學地采取相應措施,才能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監測更精密、預報更精準、服務更精細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我省氣象工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服務領域涵蓋了防災減災、生態環境保護、現代農業發展等,氣象工作得到全方位發展并取得顯著服務成效。”張強說。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越來越多的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都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產生關聯,這就對氣象預報預警及服務能力提出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極端天氣尺度范圍變得越來越小,只有更加精密的監測,才能抓住極端天氣并及時采取措施。”張強說,同時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的特征、規律發生變化,這就要求氣象部門對于極端天氣的預報、預警要更加精準,為相關部門和民眾提供科學建議。

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民的物質生活需求越來越豐富,就會產生很多新的事物并對氣象服務提出新的要求。“以農業生產為例,一些對天氣比較非常脆弱但經濟價值比較高的經濟作物受到了更多人的歡迎,像天水的大櫻桃對天氣氣候的要求就非常高,針對這種情況,氣象部門就要根據不同行業制定不同氣象服務產品。”張強說。

甘肅省氣象服務中心開展線上網絡直播宣傳活動

“另外,高影響天氣也值得大家關注,雖然其影響遠不及極端天氣,但會引發災害造成損失,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其范圍也會越來越廣。”張強解釋說,高影響天氣造成的災害跟極端天氣不同,極端天氣是天氣主導誘發災害,而高影響天氣在災害跟所處的地域環境和受體有關,比如20毫米降水在南方很正常,在甘肅就成了災害,但20毫米降水根本算不上強降水和極端天氣。也就是說,同樣的天氣條件,在不同的受體提下,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影響。受體越敏感,就越容易受到高影響天氣的影響,從而引發災害。

“對于氣候變化敏感、生態環境脆弱的甘肅而言,高影響天氣會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張強表示,這對氣象部門的預報預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準確預報高影響天氣,還要將其落具體的受體和對象上,這就需要各部門密切合作、及時溝通,才能做到對高影響針對不同受體進行預報預警,最終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

對于水資源短缺的甘肅而言,抗旱減災一直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服務保障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而目前抗旱減災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人工影響天氣。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甘肅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在保障糧食安全、抗旱增雨防雹、改善水資源條件、生態系統保護和重大社會保障中發揮了顯著服務支撐作用。

“人工影響天氣,是省氣象局承擔的一項直接關系民生的重要任務,不僅關系民生、還關系防災減災,而且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張強說,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的正確領導下,甘肅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現代化水平也越來越高,比如新舟60國家增雨作業飛機預計正在實驗的大型無人機,在國內和全球都處于領先地位。

新舟60國家增雨作業飛機

“未來,要通過提升精密監測能力,把人工增雨的最大潛力挖掘出來,不錯過任何一個人工增雨的機會。通過提升智能指揮能力,科學的判斷出在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手段、多大規模進行人工增雨作業,從而提高人工增雨的效率;還要有提高精準作業的能力,在最需要的地方實施人工增雨作業。”張強表示,此外要提升人工影響天氣對重大戰略、重大活動的保障能力,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糧食安全等重大戰略都需要人工影響天氣。

當前,正值我省春耕備耕農業生產陸續開始的關鍵時期,森林、草原防火形勢嚴峻,蓄水保墑、降低森林草原火險等級、生態屏障建設等對水資源的需求十分迫切。

“做好當前和今年增雨(雪)工作,要在各單位的支持下,繼續完善新舟60國家作業飛機安全運行管理辦法及作業流程,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意識,確保作業安全。”張強說,同時要合理設計飛機增雨飛行航線,發揮機載設備作用和地面增雨設備作用,抓住有利時機,積極、科學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加強協調合作,特別是與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人工影響天氣科技水平,更好地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張強表示,2022年,省氣象局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高人影科學作業、精準作業、安全作業水平,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防災減災救災、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人民群眾安全福祉提供堅實保障。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