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她力量 建言話發展】初心 匠心 創新 她們傳承擔當 追逐夢想

【前言】她,是母親、是妻子、是女兒。半邊天的她們,活躍在社會的各個崗位上,平凡而偉大。全國兩會相約“三八”婦女節,“匯聚她力量,建言話發展”一起來聽她們的心聲。

本網記者張慧雅楊佑榕

她們,出生于不同年代,卻有著相同的夢想;

她們,堅守在生產一線,亦能夠柔肩挑重擔;

她們,以匠心傳承技藝,譜寫時代“芳華”。

從普通的一線職工,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從只有中專學歷的“門外漢”,到自動化控制方面的“技術專家”;從剛進廠時的不知所措,到而今取得多項國家專利,張平香在方大炭素一干就是30年。

30年前,張平香從甘肅冶金工業學校畢業,面對公司結構復雜的進口設備,她用四年時間讀完了《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等十幾本大學教材。

2006年,方大炭素完成國企改制時,公司引進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立搗臥壓擠壓機,因系統未能全面調試成功,這臺國外進口的先進設備處于癱瘓狀態。關鍵時刻,張平香主動請纓,連續奮戰40多個晝夜,憑借一本《外語大詞典》,完成系統自動化聯線調試,實現全線自動化生產,公司生產裝備水平一躍發展成為國內炭素行業領先水平。

通過創新實踐活動,張平香帶領技術團隊解決了公司進口設備易損件全部實現國產化的難題,進口40MN壓機主泵流量模塊等一系列國產化改造連續獲得成功,僅備件國產化替代每年節約成本120余萬元。

于此同時,張平香還帶領省級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后組織完成設備改造項目25項,技術革新81項,修舊利廢130余項,累計節約資金近千萬元。先后取得國家專利3項,獲得全國職工技術創新三等獎1個,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論文10篇。

自2020年至今,她通過工控設備精細化管理減少了產線設備故障停機,帶領自動化站技術人員開展了大量創新創效和降本增效工作,提升了公司產品質量,節約了維修成本,減少了設備隱患。

30年如一日扎根生產一線,張平香堅持、鉆研、吃苦、創新,還為企業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干。同時,張平香和她所帶領的團隊榮獲的獎項更是不計其數。對于個人所獲榮譽,樸實的張平香總是避而不談,在她看來,成績屬于過去,未來還要繼續努力。

“還有幾年我就要退休了,我想把我會的東西都傳下去,未來屬于青年一代,在他們身上,我們會看到更高層次的數字化和智能化。”70后的張平香希望可以傳承技藝,形成人才梯隊,不斷開拓創新。

很多人慕名而來,希望加入張平香的團隊,這讓她很欣喜,張平香說:“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就愿意教,毫無保留的教,我希望年輕人能‘站’在我的肩膀上,超越我,取得更好的成績”。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十年的學習,十年的成長,80后的調溫工孫世莉從70后的“老師傅”手中接過了“責任”與“擔當”。

“都說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差,我特別喜歡這句話。我遇到了一個好班長、一個好師傅,讓我喜歡上這份工作,這是我最大的收獲。”剛上班時,班長和師傅在講工藝流程和調溫技術操作時,讓年輕的孫世莉覺得她們真的很厲害,幾個女同志能把那么大的爐室溫度監控調節好,并能保證產品質量,確實很不容易。

從此,孫世莉開始努力學習調溫知識。

“車間產品焙燒的最高溫度是1240℃,所有裝有產品的爐室從室溫開始加熱到最高溫度,保持一定時間后完成焙燒,開始降溫、出爐。調溫崗位屬于倒班制,一天24小時必須有人來調節溫度,所以也要上夜班。”孫世莉雖然用簡短的幾句話就概括了焙燒調溫工序,但每天和這些“龐大”的設備接觸,卻是很辛苦的。

孫世莉說自己雖然不聰明但愿意堅持。牢記責任,讓孫世莉成長不少,同時,也在工作中收獲了快樂。

2020年至2021年爐室陸續更換相關零部件,溫度難以調控,這可愁壞了孫世莉和她的班組成員。她們每天拿著負壓表,不停地測定、不停地實驗,同時,組織班組成員開展精細化討論、邀請分廠總工藝與車間技術人員進行指導,提出問題,制定措施,總結經驗,最終解決了該項難題,帶領班組人員完成了分廠下發的各項指標。

孫世莉是方大炭素眾多80后的一個縮影,三十而立的她們是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中間力量,同時,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前輩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作為一名技術工人應有的嚴謹、奮進、責任、擔當和創新,她們是我前行的目標。”2020年8月,師霞蓉來到方大炭素,這位芳華少年以足夠的熱情與勤奮投入到了全新的工作環境中,她成為了石墨化廠一名電氣技術員。

從剛開始面對工作時的手忙腳亂,到現在的得心應手,作為一名電氣工程自動化專業畢業的女生,師霞蓉有工科生的嚴謹與認真,也有著與她年齡段相適應的青春與活力。在專業方面,她一絲不茍,勤奮踏實,熟練掌握本專業所需軟件。

很快,師霞蓉就適應了工作,并且小有成績。日常工作中的檢查有了重點和方向,能夠及時發現設備存在的一些隱患,設備出現故障時也有了自己的解決思路。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她參與完成多個大修項目,并且通過增設相關系統為公司降本增效數萬元。

“在這里我不僅學到了專業上的各種知識,對于其它方面也有所涉及。因為一些資料的上報需要實物圖,我就自學CAD繪制以及相關軟件。”師霞蓉說,自己很幸運,在最適合奮斗的年紀遇到了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的前輩們。

90后的師霞蓉堅信,這里是自己夢想啟航的地方。在今后的日子里,她將立足本職,從工作實際中挖掘設備革新的金點子,虛心向老師傅們請教,真抓實干,不斷學習,全面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以實際行動向前輩們致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人的選擇,70后的張平香、80后的孫世莉、90后的師霞蓉同萬千技術工人一樣,有著相同的夢想與傳承精神,她們堅守初心、匠心營造、創新發展、責任擔當,勵志向“大國工匠”昂揚奮進。她們相信,正是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方大炭素建設世界一流強企的腳步將更加堅實而穩健。

欣逢2022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張平香、孫世莉、師霞蓉建議,不斷完善現代職教體系,推動職業教育駛入快車道,傳承工匠精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