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沃野田疇景象新

雙搶時節,永州水稻種植、管理、收割、貯存都在發生喜人變化,旱糧生產逐步得到發展——


【資料圖】

沃野田疇景象新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劉躍兵

7月底,永州各地“雙搶”正酣,早稻收割接近尾聲,晚稻機插提速。

記者深入該市田間地頭采訪,欣喜地發現,水稻生產、收割、倉儲都在發生變化。

傳統農具紛紛“下崗”,全程農機服務成時尚

盡管是農忙季節,祁陽市肖家鎮九泥村67歲的種糧大戶鄧祥太,卻不像以前那樣忙碌,家里的鐮刀也生了銹、籮筐一層灰。他打趣說,作為農民,現在“不稱職”啦。

鄧祥太說“不稱職”,是說自己沒以前那么忙碌了。過去,雙搶時節,鄧祥太手揮鐮刀,一下能割七八蔸禾;挑一擔秧苗、稻谷,走路一點也不搖晃。年近60歲,每年還能種10多畝田。

2014年,鄧祥太見當地出現種田成百上千畝的“新農人”,心里很不服氣。他流轉100多畝耕地種植雙季稻,事事親力親為。

沒想到,種田老把式當年卻“栽了跟頭”。從春忙到秋,還是因管理不善,水稻減產,差點賠本。

不服歸不服,鄧祥太不得不向年輕種糧大戶學習。

第二年,鄧祥太嘗試用農機整田、插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產量,開始盈利。

2019年起,鄧祥太每年種田300畝,從水稻育秧插秧到機收,均委托給該鎮王家坪村李新寶的農機合作社打理,自己當起“甩手掌柜”,收入比之前還多,而且穩定。

零陵區接履橋街道迴龍村種糧大戶羅洪波,2021年開始每年種田600畝,由農機專業服務機構提供服務,收入穩中有升。

不再為曬干貯存發愁,即收即烘干即貯存

“以前,先是怕收成不好,收成好了又愁曬谷、貯存。”祁陽市茅竹鎮坦坪村種糧大戶柏鑫說。

同樣的問題,曾經困擾永州的不少種糧大戶。

2013年,柏鑫流轉300畝耕地種植水稻。為曬稻谷,他四處找曬谷坪。遇到天氣變化,又急著組織人收稻谷、蓋防雨布,勞心費力,增加了開支不說,有時還會損失不少糧食。

2014年,柏鑫引進稻谷烘干機,每噸稻谷節約成本50元以上。

如今,柏鑫每年種田1000多畝,實行全程機械化生產,還為鄰近村民提供從種植到貯存的全程社會化服務。每天可以烘干稻谷62噸,稻谷儲存倉的容量達5000噸。稻谷當天收割、當天烘干、當天貯存。

零陵區珠山鎮諸仙寺村種糧大戶夏紅玲,每天也忙著為村民烘干、貯存稻谷。

“三跑田”變“三保田”,村民種田熱情高

2022年,永州市金洞管理區種植2000余畝早稻,今年,該管理區早稻種植面積達5000余畝。早稻產量畝產同比增加50公斤。

該管理區農業水利和移民開發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雷乾軍介紹,去年,管理區針對山區高岸田多、農田水利灌溉不便的實際,新建3700畝高標準農田,土壤肥力平均提高1個等級,不少原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記者來到金洞管理區石古源村,只見新修的4.3米寬的機耕道、4000多米長的水渠四通八達。而去年,該村農田基礎設施落后,水稻種植面積僅100余畝。

今年初,村民鄧件牛見農田基礎設施改善,打算規模種田;五星村種糧大戶馮保國與鄧件牛的想法不謀而合。

鄧件牛、馮保國流轉石古源村600畝耕地,全部種植雙季稻,早稻獲得豐收。

零陵區郵亭圩鎮新江村,1000余畝農田高低不平、形狀各異、大小不一,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小丘變大丘,耕地面積增加約2%,實現機械化耕種,早稻入倉,晚稻已插下。

旱稻市場前景好,山坡、旱土變成糧田

永州地處丘陵山地,高岸田、山坡地、旱土多。如今,金洞管理區、雙牌縣等地大力發展旱稻生產,缺水少肥的高岸田、山坡地、旱土變成糧田。

“預計畝產180公斤。”7月27日,農業專家對雙牌縣上梧江瑤族鄉新立村村民奉小元種植的紅米旱稻進行測產。10多天后,這片稻田將開鐮收割。

紅米旱稻,因米粒紅色而得名,是當地一個古老的旱稻品種,不用催芽育秧,將稻谷直接撒播到地里即可。其根系發達,耐旱、耐熱,抗蟲、抗病性強。

去年,奉小元種植80畝紅米旱稻,每公斤紅米售價40元,嘗到了甜頭。今年,他將種植面積擴大到200畝。他告訴記者,紅米旱稻容易種好管理,明年還要擴大種植規模。

金洞管理區金洞鎮小金洞、雙江源、黃河等村的村民,種植500多畝旱稻,長勢良好,預計畝產400公斤。

黃河村村民鄧偉威經營一家民宿,他在金洞管理區農業專家的指導下,種植110畝旱優73。眼下,豐收在望,他表示明年要擴大種植面積。

(一審:楊露 二審:鄧望軍 三審:石偉)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