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越水起“飛虹” 貫通輸煤“大動脈”——巴陵石化己內酰胺產業鏈搬遷與升級轉型發展項目輸煤管帶機建設側記_當前觀察

華聲在線4月23日訊(通訊員 龍蓉 李翼駿 彭展)4月11日17時許,巴陵石化年產60萬噸己內酰胺產業鏈搬遷與升級轉型發展項目廠外輸煤管帶機第54至第55跨鋼桁架安全吊裝就位、順利合攏。至此,該項目廠外輸煤管帶機全線貫通,一條4.6公里的輸煤“大動脈”鑲嵌在湘北大地青山綠水間,成為一道蔚為壯觀的亮麗工業新風景。


(相關資料圖)

所有的只爭朝夕,只為這里的日新月異。輸煤大動脈的貫通,凝結著建設者咬定穿山越水起“飛虹”的目標,默默無聞攻堅克難的心血智慧。據統計,輸煤管帶機建設歷時7個月,其中輸煤管帶機安裝貫通用時90天完工,較原計劃工期提前40天。

“輸煤管帶機去年9月開工,必須在項目動力站投煤點火前投用,時間緊、任務重。”己內酰胺搬遷項目部廠外分部黨支部書記、管帶機項目組組長譚岳峰介紹,廠外分部共15人,負責協調原料罐區、化工碼頭、廠際管道、廠外管帶機、倉庫、五號溝罐區和鐵路線改造、廠外鐵路專用線建設等7個主體項目。

秋去冬來,一連數月,面對作業線長、地形復雜、異常天氣、疫情反復以及廠地協調難度大等影響,廠外分部與福建龍凈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潤達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等參建單位的近200名參建者,全力以赴,共同推進項目施工。

“我們都沒有管帶機建設的經歷,對它的特性、原理、工藝都不熟悉。”廠外分部經理楊輝說,“建設管帶機就像一張白紙上畫鳳凰。為了掌握管帶機的技術標準和規范,我們與9家設備制造廠進行技術交流,到煤化工部煤儲運車間和其他單位同類管帶機施工現場考察,并與寧波設計院設計人員對接,掌握設備知識和施工難點。”

該項目輸煤管帶機每小時最大輸送能力為2000噸,投運后每年可向煤氣化裝置和鍋爐裝置輸送原料煤和燃料煤共約260萬噸。“與傳統皮帶運輸方式相比,管帶機具有密閉輸送、適應復雜地形等特點,煤不露天可實現長距離清潔輸送。”譚岳峰介紹,為高效推進建設,他們將輸煤管帶機分為3段同步施工,建設180根立柱、182跨桁架,其中最高立柱17米,最長桁架50.3米,共有2900噸鋼結構須逐段起吊、懸空拼裝。

“我們每天翻山越嶺,到各施工點‘打卡’,確保施工進度、質量、安全受控。”廠外分部綜合組長潘敏輝說,“魯家湖段地質條件最復雜,湖塘內不僅大量淤泥沉積,而且沙土層分級不規律,在這里打樁就像在豆腐上插鋼管。”

對此,廠外分部土建組組長劉謙查閱資料、請教專家、實地考察,提出采用先安裝護筒后注漿的施工方式解決混泥土成樁難題。方案實施后,不僅達到技術指標要求,還提高了施工效率。

輸煤管帶機途經岳陽市云溪區陸城鎮相關村落,周邊農戶較多且涉及穿湖、過林、跨路施工,安全管理和協調難度大。廠外分部成立HSE網格化管理團隊,強化現場施工安全巡查監管。“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詳細了解施工進展,并到工地查看安全管控情況。”廠外分部HSE組組長易偉說。建設過程中,他們實地勘察、溝通施工方案,專題研討施工技術、安全、環保等事項,嚴格實行帶班制度,監控風險系數較高的吊裝作業,確保安全有序。

廠外分部技術員吳偉、曾大文負責輸煤管帶機廠地協調工作,每天往返于陸城鎮政府和施工現場,直面困難,及時協調,確保施工按期推進。“經常在鎮上和村里辦事,跟村民熟絡了,我都快成半個陸城人了。”吳偉笑著說。

3月15日,輸煤管帶機工程建設推進到與省道S209(道云公路)交叉處。為了不影響周邊村民生活和交通安全,他們提前與交通部門對接,取得行政許可,并與鎮政府、村委會反復溝通,采用夜間施工方式,經3個小時奮戰,完成跨公路吊裝作業。當天深夜,參與施工的福建龍凈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管帶機項目負責人王華輝在微信朋友圈曬圖感慨:“忙碌的一天,面對困難,我們要勇往直前!”

披星戴月,風雨兼程。祝穩是廠外分部年紀最輕的工程師,每天早出晚歸,只有午休空暇時間與還在上幼兒園的孩子視頻見面。劉佳是廠外分部唯一的女工。她母親3月份住院期間,劉佳“分身無術”,常常加完班后,又匆匆趕到醫院陪護母親。

對同事們的辛勤付出,譚岳峰熟記于心。他說:“目前,輸煤管帶機后續設備安裝施工進入沖刺階段,眼看這條穿山越水的‘彩虹’與周邊的青山綠水相輝映,為項目建成投產打下基礎,我們歷經千辛萬苦,值了。”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