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中國智能制造50強榜單”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一 天天新資訊

每6分鐘下線一臺挖掘機

長沙工程機械產業加速邁向智能化,“中國智能制造50強榜單”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一


(資料圖片)

三一集團18號廠房內景。長沙晚報通訊員 陸嫻 供圖

長沙晚報3月23日訊(全媒體記者 朱澤寰)日前,第七屆中國工業大獎發布會在北京召開,鐵建重工、山河智能、藍思科技等3家企業獲獎。其中鐵建重工榮獲中國工業大獎,該獎是我國工業領域的最高獎項,被譽為中國工業的“奧斯卡”。上一屆獲得中國工業大獎的長沙企業是三一集團。

接連斬獲國內工業最高榮譽獎項、坐擁5家“工程機械全球50強”企業、產業規模連續10年位居全國首位……屬于長沙工程機械產業的榮光時刻不勝枚舉。榮耀的背后,除了長沙市委市政府久久為功的悉心培育以外,還有各工程機械企業主動應變、積極求變,以智能制造技術實現轉型升級發展。

如若不能理解當下最先進的智能化產線是什么樣,只需走進位于湖南湘江新區的中聯智慧產業城便可一目了然。這里規劃布局了8個全球領先的燈塔工廠、20條黑燈產線、300條智能產線,2000多臺工業機器人整齊劃一地分布在產線各個關鍵節點。“依托150項行業領先技術,我們可實現全面的數字化管理,將建成全球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工程機械綜合產業基地。”項目負責人表示,通過智能排產、工業AI、數字孿生、全流程智能物流等數字化技術與制造流程的深度融合,可實現每6分鐘下線一臺挖掘機,每7.5分鐘生產一臺高空作業機械,每17分鐘制造一輛汽車起重機,每20分鐘打造一臺臂架泵車。

位于長沙經開區的三一集團18號廠房,是亞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車間,也是工程機械行業首座達產穩產的“燈塔工廠”。走進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車間,帶來寬敞、明亮的感受,印象中對重工業車間臟亂雜的形象立即煙消云散。走在總裝線的參觀通道上,兩旁的工人正對自動傳送帶上的一輛輛泵車進行組裝。

一組數據吸引了記者的注意:現場工人減少了60%,一臺中小型泵車只需2名工人組裝,大型泵車只需4至5人。與傳統模式相比產能提升了1.5倍,人均產值提升150%。“高效的原因在于產線大規模采用了自動化和半自動化技術。”車間負責人透露,下料成型、材料焊接、噴漆涂裝等工藝均可由工業機器人代勞,工位流轉、物料配送也可交由AGV小車(無人物流車)負責。

全球工程機械50強新成員星邦智能,通過智能場景建設將一線員工從255人縮減至150人,生產一臺高機平臺的時間則由40分鐘下降至15分鐘。智能化的效果不止于此。“我們的研發周期縮短了30%以上,成本降低了30%,精度提高2至3個等級。”星邦智能有關負責人說。

作為長沙首個突破千億元規模的產業,長沙工程機械產業是一艘名副其實的產業航母,其正以實際行動打破“船大難掉頭”的刻板印象,為全市各行各業實現智能化轉型提供現實模板和成功經驗。據悉,目前,全市共有1462家市級智能制造試點企業,開展了7000余個智能制造應用場景建設,“中國智能制造50強榜單”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一。

來源:長沙晚報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