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倍增計劃 助力鄉村振興——郴州市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紀實

李秉鈞 張 恒 王 昌


(相關資料圖)

2021年,北湖區石蓋塘街道龍廣洞瑤族村還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小村子,村里集體經濟賬面上只有4.6萬元;今年村里借助螢石采礦項目的開辦,組建集體運輸合作社,8個月內實現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106萬元,一舉成為北湖區村集體經濟“明星村”。

2021年,宜章縣長村鄉長啟村集體收入也僅有幾萬元,在中煙公司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發展千畝烤煙、民宿、光伏等產業,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輕松過百萬。

宜章縣長啟村依托煙稻產業,發展文旅電商、開展培訓服務,壯大村集體經濟。

短短一年間,在福城林邑大地上,像龍廣洞、長啟村這樣的村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她們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之路。這巨大的變化,得益于郴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倍增計劃。

據了解,到2022年12月底,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3.74億元,薄弱村全面清零,超過10萬元的村(社區)2030個、占比95.2%。

黨建引領,壓實倍增責任

要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倍增,必須層層壓實責任。郴州市將村級集體經濟倍增計劃實施情況作為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市委書記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縣市區黨委書記具體研究和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

“市委書記吳巨培親自謀劃和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深入瓦灶村、蘇龍村、青竹村等村辦好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郴州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顏長文介紹,通過主要領導帶頭示范,全市各級紛紛壓實責任,在福城大地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村級集體經濟倍增“戰斗”,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乘風破浪”,全市呈現出百花齊放、景象萬千的生動局面。

蘇仙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一月一排位、發布“紅黑榜”。“坳上鎮田家灣村、棲鳳渡鎮新莊村,都是一季度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過去年全年,這對全區各村的激勵非常大。”蘇仙區委組織部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該區按照“消除薄弱村、壯大一般村、做強富裕村”目標定位,推行“紅黑榜”通報制度,突出重點、靶向發力、強化考核,做大做強村級集體經濟。

宜章縣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增長獎勵機制,對進步較快、發展較好、成績突出的村干部進行獎勵,對首次突破100萬元的村獎勵村集體10萬元,進一步激發村干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并對年度內季度考核一次排位后3名的鄉鎮主要領導進行約談,對年度內季度考核兩次排位后3名的鄉鎮主要領導進行誡勉談話,對年度內季度考核三次排位后3名的鄉鎮主要領導進行組織調整。

嘉禾縣委書記黃仲表示,該縣每月召開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推進會,向先進和后位鄉鎮分別發放“流動紅黃旗”。宜章縣委書記張潤槐介紹,該縣研究制定了18條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措施,分季度分片區進行擂臺比武、走村觀摩……

同時,郴州把村級集體經濟倍增計劃納入組織部長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年度述職、每月例會、日常督導的重要內容,建立村級集體經濟倍增計劃“一月一研判、一季一評比、一年一考核”的推進機制。

“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顏長文堅持一月一調度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推動縣市區委組織部長定期調研調度、分析研判、通報督辦,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統籌推進政策落實、任務落地。”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張昱旻介紹。

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集體富不富,關鍵靠支部。郴州緊緊圍繞村集體經濟起點低、起步難問題,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對集體資產資源開展清產核資,制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計劃,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等,具體抓好抓實村級集體經濟倍增計劃。

資興市湯溪鎮坪子村率先發展“支部農場”,通過黨支部帶頭租賃、集中流轉村里閑置土地,發展黃桃、茶葉、蔬菜種植和黑山羊、藏香豬養殖等產業,邀請村民到“農場”務工,帶動村民就業增收。同時,還引進農產品銷售企業資興鑫鑫農業有限公司,實行市場化、公司化運營模式,種養產業呈現出產銷兩旺的良好態勢,今年村集體年收益將達20余萬元。

安仁縣永樂江鎮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堅持因村施策,深入推進村集體經濟“消薄倍增”行動,通過支部農場帶動,涌現出安康、排山、山塘等一批集體經濟發展示范村。截止11月底,全鎮有2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0萬元以上;37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突破1000萬元大關。

該市在全面壓實縣、鄉、村三級主體責任的基礎上,每月對全市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進行動態監測、銷號管理,每季度對2040個行政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情況實行動態排位、定期通報。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紅黑榜”、流動紅黃旗、獎優罰劣等制度,倒逼鄉村奮勇爭先。

創新路徑,壯大集體經濟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關鍵,就是找準路徑、創新模式。

郴州積極引導各村因地制宜找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把資源、產業、政策要素轉化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條件。如1100余個村通過用好集體耕地、林地、山塘水庫等資源發展村集體經濟實現增收4720余萬元,561個村利用光伏發電為集體增收2780余萬元,284個村利用小水電為村集體增收810余萬元。

安仁縣排山村烤煙產業今年給村集體增收20余萬元。

另外,把產業轉化為集體經濟,把政策轉化為集體經濟。通過鼓勵村黨組織依托烤煙、柑橘、茶葉等特色產業發展集體經濟。全市881個烤煙種植村,煙葉稅返還村集體收入3250余萬元,105個村集體種植烤煙1.6萬畝、集體經濟增收2670余萬元。用好省、市“200萬元以下的小型公共基礎設施工程可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承建”等政策,指導11個縣市區制定實施細則,248個村承建“小型公共基礎設施”項目410個,為村集體增收2860余萬元。

嘉禾縣珠泉鎮車頭村推進農旅融合,火龍果種植基地吸引市民采摘。

本版圖片由相關縣委組織部提供

根據全市實際情況,郴州及時總結推廣支部農場、股份合作、專業合作社、村企合作、承建小微項目、文旅帶動、資產盤活、物業經營、飛地共建、聯合開發十大發展模式,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指明方向。

如支部農場模式,由村“兩委”班子牽頭,村集體建設各類農業產業基地(農場),增加村集體收入。全市已建102個支部農場,集體增收740余萬元。永興縣堡口村是郴州市委組織部對口聯系村,在市委組織部的指導幫助下,采取支部農場形式實施“雙千計劃”,發展千畝煙稻輪作、千畝冰糖橙,今年種植晚稻206畝,開墾荒山300余畝,村集體收入今年預計可突破50萬元。

永興縣堡口村采取支部農場發展千畝煙稻輪作。

股份合作模式則是由集體入股企業分紅,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穩定增長。全市有456個村入股企業518家,集體分紅2560余萬元。宜章縣廖家灣村入股宜宏莊園和騎田嶺農業發展開發有限公司,每年集體增收24.8萬元。

專業合作社模式就是村集體領辦專業合作社,集中流轉農戶分散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促進產業發展,實現村集體增收。全市275個村集體領辦合作社299家,增收1870余萬元。安仁縣源田村成立土地流轉合作社,流轉耕地1156畝,統一規劃、平整、經營,發展優質稻、水果等多元化農業,村集體收入33萬元。

村企合作模式是以資源招引企業,合作發展特色產業和村集體經濟。全市122個村招商企業128家,村集體收入1240余萬元。蘇仙區瓦灶村引進湖南鳳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建設魚粉基地,集體增收27萬元。資興市柏樹村引進福建吳氏鰻業有限公司建成湖南最大鰻魚養殖基地,今年集體增收10萬元。

承建小微項目模式就是村集體經濟組織組建具備資質能力的工程施工隊,承建水渠、村組道路等小微項目,為村集體增加收入。蘇仙區鐘家村今年承接村停車坪、坳上組引水工程、段家組道路建設等6個工程,村集體增收25萬元。

文旅帶動模式是村集體通過開發文旅產業項目,發展鄉村旅游和集體經濟。全市有103個村發展鄉村旅游,村集體收入1020余萬元。汝城縣沙洲村大力發展紅色教育和鄉村旅游,新建沙洲民俗文化活動中心、瑤家樂農莊等,今年來接待游客55萬余人,預計全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可突破100萬元。

資產盤活模式則對村集體閑置辦公用房、學校、舊廠房等資產,通過租賃經營、提質改造等方式,實現資產保值增值、集體增收。全市493個村盤活資產724處,集體增收2830余萬元。蘇仙區白露塘村對集體電站、水廠、停工閑置采石場等資產進行設備更新、提質改造,集體增收170余萬元。

物業經營模式通過村集體購買或興建商鋪、廠房倉庫、廣告設施等物業,獲得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全市203個村購買或興建物業350處,集體增收1670余萬元。北湖區三里田村將2萬平方米村(組)集體安置用地興建天潤天城、山水緣等集體物業,今年集體收入突破700萬元。

飛地共建模式是打破村域發展界限,對地理位置偏遠、資源匱乏、就地發展困難的村,通過與經濟強村共建項目、共享收益,增加集體收入。桂陽縣龍潭街道拱極村、昭金村、白水瑤族鄉豐城村、方元鎮中和村等4村整合項目資金共建標準化倉儲物流中心,預計每村集體增收6萬元以上。

桂東縣整縣聯合參股國企風電項目開發,支持薄弱村壯大村集體經濟。

聯合開發模式為鼓勵地域相鄰、資源相近、產業相似的行政村,共同組建經濟聯合體發展產業或開發項目,通過村村聯合、整鄉(鎮)聯合、整縣聯合模式發展集體經濟。桂東縣整縣聯合,今年安排1000萬元支持薄弱村聯合參股國企風電項目開發,可為10個薄弱村每村增收8萬元。宜章縣天塘鎮全鎮21個村投入997萬元聯合建設茶葉基地,每年為21個村共增收50萬元。

集體增收,村“兩委”更有公信力

集體經濟強了,村干部說話的底氣都不一樣,帶領村民發展的勁頭更足了。

宜章縣黃沙鎮大元村在地域和人口等方面可以說是個大村,但集體經濟卻是個“小村”。因為人多地少、自然資源匱乏,大元村過去主要依靠傳統農業,村級集體經濟無支柱產業,滿打滿算,2021年村級集體收入只有8萬元。

“為了實現集體經濟倍增,市委駐村工作隊和支村兩委想了不少辦法。”郴州市委駐大元村鄉村振興幫扶工作隊隊長、大元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李進書說,大元村圍繞土地做文章,山上山下、田里屋里,全面出擊。2022年預計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保底50萬元,沖刺100萬元。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大元村充分發揮土地潛力,“山上栽果、頂上發電、田間種煙、屋里辦廠”的構想逐步成為現實,集體經濟來源被有效拓展。

大元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善標說:“光伏發電給村里帶來幾十萬的收入后,我們就有底氣投資30萬元開發百畝羅漢果、上馬稻谷烘烤廠房項目等,集體經濟的收入越來越多,我們村干部跟群眾說話時才能更有底氣。群眾也才更信服你。”

有了集體經濟的支撐,大元村黨員干部和群眾一起,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一天一天地把村莊建設得更加生態、富裕、美麗、宜居。

說起村里的變化,村民周小萍深有感觸地說:“隨著村集體收入的不斷增多,大伙兒不僅年年分紅,村里還拿出不少資金,搞文明創建、基層設施提質、慰問困難群眾等,村里的面貌真是日新月異。大家對村干部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在安仁縣排山村的人員密集位置,有一家村民自己的“小超市”——排山村供銷綜合服務社,這里各種生活用品琳瑯滿目,價格實惠,前來選購的村民、游客絡繹不絕。該社是安仁縣第一家村級供銷惠農綜合服務公司,村經濟合作社持股65%,其收益的40%用于村民股份分紅,其他部分將用作擴大再生產、村集體經濟發展等。

“村民有了股份,自身利益與公司收益掛鉤,為集體經濟發展的服務意識越來越強,真正實現了讓村民把村集體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排山村黨總支書記劉鵬介紹,現在村民都來自己的供銷綜合服務社購買生活用品,全村有5000余人,按照每人年均消費1000元,僅這部分市場就有500萬元的銷售收入,至少可為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

村民劉程遠樂呵呵地說:“村里辦供銷社、支部農場等,不僅集體增收、村民更受益;明年的烤煙擴種300畝,村民全體同意;現在村里說辦什么項目,村民幾乎都是舉雙手贊成。”

桂東縣洞口村村民扶精明深有觸地說:“我家幾口人現在就靠集體經濟吃飯。”洞口村支部農場流轉耕地300畝,與桂東縣隆平高科合作種植冷水米,扶精明不僅把地都流轉入股了,還和妻子一起在農場務工,每人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加上分紅等其他收入,他家年收入也蠻可觀了。扶精明由衷地說:“村集體經濟這個事干得好,提升了干部在村民心目中的公信力。”

隨著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郴州市各地的村級組織不僅在服務、帶動群眾能力上不斷增強,而且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中,也發揮了巨大作用,成為鄉村振興的堅強戰斗堡壘。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