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鼎城區草坪鎮:產業發展奏響鄉村振興“協奏曲”

身處常德市鼎城區草坪鎮廣袤原野,遠遠就能看見村民在產業基地忙碌著。在播種的季節里,對新一年豐收的期許,讓村民臉上洋溢幸福笑容。步入村莊,一條條干凈整潔的道路,一棟棟錯落有致的房屋映入眼簾,產業興旺不僅讓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更讓村容村貌日新月異。

立足本地風情,項目精準幫扶

教門沖村地處丘陵地帶,土地較為貧瘠,灌溉相對不便,農民創收較難。為改變這一困境,該村積極探索產業發展項目——養牛場。這是教門沖村因地制宜,立足本地風土人情,結合獨特的農業資源稟賦做的“特”字文章。

“我們的土地適合種植牧草,加上本來就是回民村,對養牛比較熟悉。”村支書李輝說。養牛場于去年9月建成,10月引進第一批種牛,到今年春節,已有近2萬元的純收益,預計全年能盈利20萬元。

這一項目得到了區鄉村振興局的大力支持。在詳盡考察后,鄉村振興局將養牛場項目列入今年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提前批項目中,并給予30萬元的財政資金幫扶。

2021年至今,草坪鎮共有4項產業得到了相關的資金扶持,共計70萬元。

引進先進技術,增加集體收入

近年來,草坪鎮持續推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積極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去年,在興隆街村黨總支書記李忠的組織下,村里完成300多畝土地流轉。這次流轉的目的,就是為了打造5G水果大棚。

李忠介紹,“5G科技+農業種植”對大多數人而言,或許還是一個模式概念。作為一種新型的智慧農業,將5G網絡和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相結合,在農產品種植、溯源、病蟲害監測等多個環節發揮作用,是一種高智能化水平的有機水果種植方式。

為引進這項技術,村里特地組織去山東壽光學習,看著當地蔚為壯觀的智能大棚,堅定了產業發展的決心。

善用鄉賢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水質監測、含氧量控制、水溫監控……這些煩瑣的工作,現在都能實現機械化操作。這不是科幻片里的場景,而是草坪鎮三角堆村引進的養魚場最新管理模式。

劉祝滿是三角堆村村民,回村創辦養魚場前,在常德市經營一家傳媒公司。養魚場正處于起步階段,凡事都要親力親為,這份工作雖算不上輕松,但他說:“還是要在家鄉搞點事情,作點貢獻嘛。”

據了解,養魚場總計投資600余萬元,在全市率先實現工廠化、高密度與生態養殖,一年可產出7500公斤高端魚類。養魚場的創辦,不僅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還帶動了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草坪鎮持續發力,依托本地實際,引進先進技術,善用鄉賢力量,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如今,多元富民產業在草坪鎮落地生根,鄉村振興的“協奏曲”正隨著產業的勃興而愈發嘹亮。

(姜 倩 楊聃藝)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