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湘地花鼓 歡樂“鬧”春回

華聲在線2月14日訊(通訊員 丁會云 攝影 王君)“我是第一次聽到這種唱腔獨特的地方小調,很有韻味,旋律特別優美!這里的年味特別濃!”今天,在臨湘市聶市老街的同德源茶莊,一曲原汁原味的地花鼓小調《梳妝打扮上茶山》,吸引了附近上萬名觀眾,來自岳陽的游客付文艷不停地拿手機錄制視頻發給朋友們。她向當地人打聽,地花鼓唱到什么時候,朋友們想來現場欣賞。

聶市地花鼓,又名對子花鼓,一旦一丑為單花鼓,一旦兩丑為雙花鼓。一般逢年過節時演員走村串巷,在地坪、祖屋、祠堂等處空地上演出。道具有破蒲扇、破草帽、手帕、鳳冠,演唱樂曲為“麻雀哩洗澡”,樂器有大鑼、大鼓、大鈸、堂鼓、馬鑼、嘀鑼、嗩吶、竹笛等,表演形式分為“講白、唱燈、打花鼓”三個環節。

聶市地花鼓,既有宮廷音樂之雅,又有地方音樂之俗。相傳,三國時期,吳主孫權巡視黃蓋湖水軍,駐蹕聶市,當地百姓及駐軍“敲金擊筑”,迎接吳主圣駕,于是有了“地花鼓”的萌芽。到了北宋慶歷年間,聶市人張尚陽被宋仁宗招為駙馬,張駙馬攜升平公主回鄉省親,一路鑾儀奏鳴到聶市。當地民間藝人大受啟發,將宮燈進行改制,并移植到原有的鄉土打擊樂中來,于是形成了聶市“地花鼓”的雛形。

聶市地花鼓,還融入了很多江西花燈戲的元素。聶市古鎮,自唐宋以來,就是茶馬古道的南方起點之一。自清康熙年間至民國時期,有很多晉商在聶市辦廠,專門制作磚茶,銷往西北邊疆,經中俄邊境恰克圖,轉運至俄國及歐洲腹地的外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家。鼎盛時期,聶市鎮有晉商300多人,大小茶葉商號200多家。晉商們在開辟跨國茶路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花燈戲,與當時聶市的地花鼓相結合,形成了傳唱經久不衰的“聶市地花鼓”。

“我們整個聶市鎮,五十歲以上的人,不分男女,個個會唱地花鼓!”在表演現場,聶市鎮國慶村的演員羅大爺很開心,跟著鼓點,不同的曲子隨口唱出來。羅大爺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聶市地花鼓與天舞獅、抬故事、舉天星、跑竹馬、彩龍船等聯手表演,從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天天都是萬人空巷,熱鬧非凡。

近年來,由于受市場經濟影響,地花鼓已很少演出,成了一代人的記憶。虎年春節,為了營造濃厚祥和的文化氛圍,臨湘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羅筱波在走訪調研地域民俗文化時,了解到養在深閨人不識的聶市地花鼓,被這種表演形式震撼到,她隨即調度市文聯、市作協和聶市鎮人民政府,一定要深入挖掘聶市地花鼓,要恢復地花鼓表演。

虎年春節,地花鼓鬧春啦!消息傳開,聶市鎮的國慶村、紅士村、權橋村、遠景村等多個村紛紛響應。數支地花鼓隊伍,舉著燈箱走村串巷,在濃濃地年味中,迎接嶄新的春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