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兩早”糧食畝產首次突破1300公斤


【資料圖】

10月7日,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對新疆農業科學院位于南疆地區的兩塊復播玉米高產示范田進行實收測產。兩處示范田玉米平均單產均達到650公斤以上,結合正播小麥生產數據,示范田小麥+玉米“兩早”模式糧食畝產首次突破1300公斤。

10月4日,收割機在阿瓦提縣阿依巴格鎮幸福村收割青貯玉米。包良廷 攝

南疆地區的水土光熱資源可以發展一年兩季糧食生產。發展早熟冬小麥+早熟玉米的“兩早”模式,對南疆地區糧食產能提升至關重要。

“一茬挨著一茬,成熟得越早,農時就越寬裕。”新疆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賽力汗·賽介紹,近年來,新疆農科院針對南疆地區光熱、土壤資源稟賦,組織冬小麥和玉米科研團隊開展聯合攻關,先后選育出“新冬20”“新冬60”等優良早熟冬小麥品種和“新玉110”“新農育3226”等早熟復播玉米品種,通過選育“兩早”配套早熟優質高產品種和推廣先進栽培技術,不斷提高該模式下的糧食綜合產能。

“典型產量正不斷轉化為大田產量。”賽力汗說,此次突破1300公斤,不是在小片試驗田上得出的,而是在兩片面積為400畝和350畝的連片示范田中測得的數據。這標志著相關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已具備大范圍推廣的條件。

今年以來,新疆農科院以自治區小麥、玉米產業技術體系為依托,聚焦自治區糧食產能提升戰略,在南疆地區改進復播玉米種植方式,采用良種良法配套,集成免耕搶種、密植栽培、滴水齊苗、水肥一體化、病蟲草害綜合防控等技術措施,做到了“兩早”配套,協同高產。

“這不僅是玉米種植的突破,也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一次提升。”新疆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梁曉玲說,在今年的示范推廣中,科研人員優化了復播玉米免耕種植技術,較常規的種植技術可節約播種期7至10天,不僅為玉米生長贏得了更長時間,每畝地還可節約犁地、整地、地膜等費用120元以上,實現了節本增效。未來,隨著相關配套技術的不斷完善優化,南疆地區“兩早”模式糧食畝產有望進一步提升至1400公斤水平。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