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影像記憶? | 讀書的悠悠舊時光 當前要聞

我們常聽說,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


(資料圖)

讀書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情。

從一書在手,到一屏閱萬卷,讀書的悠悠舊時光總是歷歷在目。

在田埂上、在草垛旁、在春日的池塘邊、在桌挨著桌的教室里 ……

每一個地方都曾留下讀書的身影。

1962年8月,學生在看有關向秀麗事跡的小人書。劉浪攝

向秀麗 ,廣東清遠人,出生于廣州市一個貧苦家庭。十二歲進火柴廠當童工。

新中國成立后,她先后在廣州市和平制藥廠、何濟公制藥廠當包裝工人。

1958年12月13日,所在的車間因酒精瓶破裂,酒精蔓延起火,危及烈性易爆的金屬鈉。

她側身臥地,截住燃燒著的酒精,避免了一場嚴重爆炸事故。

自己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于次年1月15日去世。

在那個信息并不發達的時代里,

向秀麗的事跡通過書和報紙傳遍了全國各地,大江南北。

1962年11月,在新疆圖書館報刊閱覽室里,在這里全國主要的報刊都可以看到。陳奇攝

新疆圖書館始建于1930年8月,原名新疆省立圖書館,1949年10月改稱新疆省人民圖書館。

1955年10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省人民圖書館改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書館。

并于1958年在烏魯木齊市新華南路建成了建筑面積為2300平方米的新館大樓。

去圖書館看書,成為了那個時代大多數年輕人的追求。

隨著1977年9月,恢復已經停止了10年的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

無數的有志青年加入到讀書的行列之中。

1991年3月,烏魯木齊縣安寧渠文化站里很多群眾在讀書。劉漢良攝

自1982年以來,烏魯木齊縣安寧渠文化站開展以讀好書為主要內容的多種文化活動。 

鄉鎮文化站是文化工作最基層的單位,

也許當時娛樂項目不多,也許是“知識改變命運”的扎根,

讀書成為了當時的一種時尚。

1991年4月,阜康縣70%的鄉村都建起了文化室(站),吸引著大批村民前來學習、娛樂。李培鋒攝

1999年11月3日,鄯善縣魯克沁鎮小學建起學生圖書室,拓寬了孩子們的知識面。王英杰攝

2008年4月20日,著名作家周濤為熱心讀者簽名。他說:“人而無文,其心必愚”。達·卓爾克太攝   

宋代趙恒的《勸學詩》寫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

2014年1月16日上午,幾位農民在新疆庫爾勒市和什力克鄉文化站閱讀書籍。確·胡熱攝

2014年,巴州各縣文化部門開展跨行業的廣泛合作,

與正規的出版社、影視制作、農業信息、音像出版等部門合作,

大量征集農民急需的農村種植養殖技術、城市務工培訓、農產品供銷信息、

農村政策法規、醫療衛生常識資源等信息資源,

通過捐贈、政策性免費使用等多種方式滿足了基層群眾需要的各類書籍。

2016年,新華書店里聚精會神看書的讀者。程永章攝

在2016年很平常的一天,

攝影者程永章在烏魯木齊市新華書店拍下了這組照片,

老人,孩子,年輕人,他們讀書的樣子很美!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往事依稀若素月流空”,

唯獨讀書不離不棄,隨看隨到!

也許曾經我們為了一本書而愁眉不展,

也許為了能有一個讀書的環境而輾轉尋找,

如今這一切都不存在。

只要你想讀書,都會是書香滿懷,芬芳自來!

2020年4月的一天,讀者在裕民縣新華書店閱讀、選購書籍。楊化光攝

2021年7月6日,市民在位于烏魯木齊市光明路的一家書店閱讀書籍。張秀科攝

2023年4月21日,市民在克拉瑪依市圖書館看書。該市圖書館每天都迎來了許多讀書學習的市民,他們在安靜的圖書館中渴求知識,在書的海洋中追求知識,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田國建攝

今天 

讀書 

想讀就讀!

總監制:王宏

圖片監制:宋君 甄世新

策劃:楊濤 丁文

文:丁文

海報制作:廖映月

圖片來源:新疆圖片總匯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