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海村大棚來了愛種地的年輕人 世界滾動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楊舒涵

“長得旺的菜苗放在里面,這些矮小的苗就要放在大棚邊緣……”4月5日,在烏蘇市八十四戶鄉巴海村村民黃沂珍家的溫室大棚里,前來取經的村民絡繹不絕,大家看著棚內一株株精心挑選、茁壯成長的菜苗,非常羨慕。

巴海村位于城郊,是烏蘇市“萬畝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的核心區域,每天從這里運出150余噸蔬菜。


(相關資料圖)

作為科普帶頭人,村民黃沂珍20多年來始終與土地為伴、與農民結友,深得大家信任。隨時隨地,她都會為村民普及科學種植技術,和大家交流種植經驗,解決種植方面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受黃沂珍的影響,巴海村“80后”新農人蘇開麗也對大棚種植產生了濃厚興趣。當日,她忙完大棚里的活,趁著天色尚早,又轉頭來到戶外種植培育大白菜苗。

綠色無公害蔬菜長期以來一直是巴海村主打的種植品種,為了春提早、秋延后,增加收入,村民用育苗的方式一年可種植兩到三茬。

蘇開麗家有20畝地,大多種了白菜、黃瓜、西紅柿等蔬菜,“以前主要種植棉花、小麥和玉米,這幾年,發現品質好的蔬菜市場行情非常好,果斷將大部分地種上了果蔬。”蘇開麗說,質高價優的蔬菜讓巴海村出了名,一到采摘季,遠近聞名的菜商都紛至沓來,讓農民種菜的積極性更高了。

蘇開麗從小就跟著父輩們下地勞作,那時候她常聽老人們說“只要有地,咋都能活”這句話。

“我常給上初中的兒子說,一定要盡自己的努力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學會更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造福家鄉。”蘇開麗說,同時她也常常教導兒子,種地也是一份職業,不丟人。

當日,同在大棚內忙活的,還有黃沂珍33歲的兒子盧凱,這個眉目俊朗的小伙子勤勞肯干,做事專注,是母親的左膀右臂。

幾年前,盧凱考取了廚師證,輾轉在各地酒樓飯店中工作,除去房租等日常支出所剩無幾。近幾年,巴海村大力發展蔬菜產業,打造“萬畝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致富,這些讓人刮目相看的巨大變化,吸引這個在外漂泊的小伙子回家創業。

“我們的‘巴海’牌蔬菜已銷往烏魯木齊等北疆各地蔬菜市場,無公害綠色蔬菜種植是我們村的支柱產業。”盧凱說,這樣的金字招牌讓他回鄉創業有了更大的底氣。回家后,他一頭扎進大棚里鉆研學習,僅1年多時間就掌握了多種菜苗的種植技術。

盧凱說,有別于父輩們的種植思維,他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父輩的技術好,但是對新鮮事物接受較慢,許多老方法已跟不上現代農業的步伐。”盧凱說,他希望未來能夠把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與傳統農業相結合,以智能化、規模化提高農作物種植質量和效率。

“鄉村振興需要年輕人,農村也是年輕人可以充分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烏蘇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蘇娟告訴記者,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烏蘇市的田間地頭出現越來越多的“新農人”,當前農村新業態蓬勃發展,年輕人接受新知識速度快、創造性思維強,有利于加速產業融合,推進農業現代化、產業化、品牌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