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開展多形式農業科技培訓,為再奪豐收“充電蓄能” 新消息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劉毅

當前,春耕備耕工作正在有序展開,新疆各地充分利用這段時間,集中力量,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開展農業科技培訓,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將先進生產技術、管理理念送到農民手中,為全年農業生產再奪豐收“充電蓄能”。

3月16日,農戶在大棚內給黃瓜苗掛繩。2022年昌吉市佃壩鎮土梁村聯合企業投入540萬元建設昌吉市首個智能陽光大棚,占地3600平方米,大棚配備水肥一體化等智能化控制系統,日前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何龍攝


(資料圖片)

技能送一線 生產更高效

不久前,和田市吐沙拉鎮希望村村民迎來了一場難得的培訓。農業技術專家走進蔬菜大棚,以現場教學的方式講解種植技術,提高村民們的種植管理水平。

近年來,希望村充分利用當地光熱條件,發展設施蔬菜產業,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但是設施蔬菜種植不同于露地蔬菜,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農民們對此有著迫切需求。

“根據天氣情況合理控制大棚溫度,選擇合適的管理技術,菜苗才能長得旺。”希望村村民古麗米熱·如孜托合提說,自己對大棚溫度控制一直不是很精通,專家們根據她的具體情況,傳授了一些能切實解決溫度控制問題的技術,不僅學起來輕松,操作起來也管用。

“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困難始終是我區開展冬春農業科技培訓的重要考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科技教育處處長金山說,去冬今春,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委托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在全疆26個鞏固提升縣開展冬春農業科技培訓,立足培訓所在地產業結構布局及特點,遴選全疆科研院所專家、農業科技專業人才、土專家為農民開展農業科技培訓,促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已累計開展培訓315場次,培訓33000余人。

3月14日,員工查看花卉幼苗長勢。尉犁縣尉犁高潔環境綠化工程有限公司園林溫室大棚育有萬壽菊、孔雀草等24萬余株各類花卉,4月下旬將陸續移栽至縣城主要街道兩側、廣場公園等地,提升城市綠化率,美化城市景觀。王雪攝

金山說,當前全區已進入春季農業生產的關鍵時節,農業農村部門將精細組織農業科技服務人員深入一線指導服務,及時幫助農民解決技術問題,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用,解決好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力爭春季農業生產高效有序開展。今年,我區還將對三分之一以上在編在崗基層農技人員開展不少于5天的脫產知識更新培訓,招募一批特聘農技員,培育400名以上業務精通、服務優良的農技推廣骨干人才,讓更多先進生產技術直抵生產一線。

“頭雁”長本領 帶動更有力

“一個數字化平臺就可以實現對農作物生長過程的精準控制,澆水、施肥、打藥都實現自動化,太厲害了!”拜城縣利民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靳云立說,“頭雁”培訓開了眼界,也更加明確了今年要做的工作。

3月初,靳云立走進新疆農業大學,參加自治區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培訓班,除了在課堂里學習先進的農業生產管理技術,學校安排的參觀考察讓他收獲滿滿。

“通過在博樂市的實地考察,我看到了智能灌溉系統的運用成果,這套系統遠比我們想象的重要。”靳云立過去對智能灌溉的認識只局限在高效節水領域,這次學習后發現,這其實是一套完整的作物生長管理系統,不僅能節約物料投入,對作物增產的影響也很明顯。

通過此次學習,靳云立決定將智能灌溉技術的推廣應用作為今年的一項重點工作,讓更多農民受益。“我們將在日常開展農機服務的過程中,積極引導農民改變傳統觀念,推廣新的灌溉技術,并配套選擇適宜拜城縣使用的智能裝備,讓智能灌溉切實發揮出增產增收的作用。”靳云立說。

新疆農業大學非學歷教育管理中心辦公室主任明景磊介紹,讓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在工作中發揮出引領作用正是“頭雁”培訓的初衷。新疆農業大學除了組織專家學者為“頭雁”培訓班的課程進行精心準備之外,還將安排導師進行全程跟蹤服務指導,幫助學員把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有效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讓培訓工作更接地氣,發揮實效。

3月9日,新疆昆侖尼雅生態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員工在大棚里管理蔬菜。該公司在民豐縣葉亦克鄉投資1.2億元修建溫室大棚600座,帶動120人就業,種植的蔬菜銷往和田、喀什、阿克蘇、烏魯木齊等地。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湯永攝

金山說,去年以來,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遴選確定新疆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三所涉農高校作為培育機構開展“頭雁”培育工作,已完成對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社會化服務組織負責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等在內的共計600名“頭雁”的培育。今年,將繼續在全區遴選600名鄉村振興帶頭人開展“頭雁”培育,打造一支能夠引領一方、帶動一片的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隊伍。

學習拿文憑 增收路更寬

今年,我區積極探索“培訓+技能鑒定”高素質農民培訓新模式,農民參加技能培訓,不僅能學到先進適用的農業生產技術,還能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讓增收的路越走越寬。

不久前,庫車市烏恰鎮烏恰二社區居民比拉力·阿布拉參加了市里舉辦的高素質農民培訓班,學習牛羊管理技術,還參加考試拿到了助理畜牧師資格證。現在,家里的牛羊和家禽的疫苗接種、日常疾病護理,他自己就能完成。

“不用再請人來給牛羊打疫苗了,每年可以節約1萬元左右的養殖成本,我還可以為周邊養殖戶提供服務,獲得額外的收入。”比拉力說。

3月2日,精河縣大河沿子鎮夏爾托熱村村民播種春小麥。賽永杰攝

同樣在近期,精河縣借助當地技工學校教學優勢,首次開展植保無人機培訓,通過20天理論教學、實操演練,經過考核后,培訓人員將獲得植保無人機駕駛執照,成為真正的“飛手”。

“植保無人機比傳統噴藥機作業效率高出40倍,將大幅提高植保作業效率,十分值得學習。”精河縣八家戶農場農一隊職工唐銀來說,今年自己將購買一臺植保無人機,除了干好自家地里的農活,也可以為周邊農戶提供服務。

近年來,全區積極探索創新培育機制,提升高素質農民培育質量。全區已完成培訓各類高素質農民29086人。百余位農民通過了國家職業資格技能鑒定考核,取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還有一批高素質農民通過職稱評定,取得相應資質。

金山介紹,今年,全區將依托自治區小麥、玉米、棉花、大豆、油料、蔬菜、西甜瓜、畜牧等8個方面13個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發現和培養一批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優秀青年科技創新人才。依托國家高素質農民培育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實施“百千萬”培育計劃,著力培養百名無人機飛手,千名鄉村主播青年,萬名鄉村本土大學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強區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科技保障。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