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向“綠”而行 邯鄲復興區推動現代化生態新城建設提速

“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建設通過省評估;列入全國2022年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名單,全省唯一;去年優良天數259天,同比增加61天,增幅全省第一……這是邯鄲市復興區去年生態文明建設交出的成績單。一座老工礦區,如何將良好生態打造成了亮麗新名片?

“由于歷史原因,復興區產業結構重工業化特征明顯,生態環境欠賬嚴重,轉型發展是必由之路。”復興區委書記李少鋒介紹,該區把2022年作為攻堅落實年,將重點開展項目建設、新城建設、改革創新、生態治理、美麗鄉村、民生保障、社會治理“七大攻堅”,推動現代化生態新城建設蓄勢提速。

產業向“綠”而行,優質項目增動能

3月10日,位于復興經濟開發區的河北韶液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液壓油缸生產車間內,一批445萬元的訂單正加速生產。

“以前主要圍著低端產品打轉轉,去年我們實施了技改升級,打造了數字車間,產品逐步邁向中高端。”公司總經理助理韓寶平介紹,公司年銷售收入從之前的不足3000萬元發展到去年的5000萬元,今年有望突破8000萬元。

復興區因鋼而生,因鋼而興。然而,隨著前些年鋼鐵去產能及邯鋼老區即將退城搬遷,全區產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危機中育新機,今年該區將在高端裝備制造等“吃鋼”產業上持續發力,大力培育招引冶金設備制造、汽車零部件、家電板材、應急救援裝備等方面企業,實施一批工業技改升級項目,延長產業鏈條。推進綠色制造產業園三期快速建設,引進儲備一批具有高成長性的中小型工業企業。

產業向“綠”而行,動能加速轉換。

復興區發改局黨組書記王子明介紹,不僅是“吃鋼”產業,該區完善產業發展規劃,確定的主導產業還包括生態文旅康養、現代汽貿產業、現代物流等,在補缺口的同時推動經濟轉型,推動產業結構實現“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轉變。

“1.9萬余平方米的物流庫及配套公用站房已建成,6月份將正式投用。”3月10日,望著即將落成的唯品會冀南運營中心,項目經理徐寧介紹道,該項目將填補復興區現代化電商綜合物流服務中心的空白。

把優質項目作為調結構、促轉型的核心抓手,復興區構建一個指揮部、兩個領導小組、五大產業推進組、兩個駐外招商辦及全區所有部門組成的“125+2+N”組織架構,建立“項目謀劃+招商引資+落地推進+要素保障+投產達效+鏈條延伸”六位一體的重點項目全過程推進機制,堅持簽約項目抓跑辦、新開項目抓進度、結轉項目抓聯動。去年,簽約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8個,安排實施重點項目60個,其中省市重點項目投資完成率分別達150%、155%。

今年,復興區將力爭引進億元以上項目29個,加快推進總投資680億元的90個重點項目建設。

實施生態修復,擦亮“生態復興”招牌

今年春節假期,以“我們的中國夢——邯鄲城·復興年”為主題的系列惠民活動在邯鄲園博園啟動,引得游客紛至沓來。幾年前這里還是滿目瘡痍的垃圾填埋場和鋼渣廢渣隨意堆砌的工業廢棄地。

“生態修復實現了工業廢棄地到生態公園的精彩蝶變,僅春節假期就接待游客7萬多人次。”復興區文廣旅局局長崔哲表示,通過引入專業運營團隊,復興區“后園博經濟”正逐步升溫。同時,圍繞園博園周邊、康湖生態區、觀嶺山、沁河郊野公園等區域,將重點發展都市休閑娛樂、醫療康養、文化創意、特色民宿、觀光采摘等產業。

邯鄲園博園是復興區實施生態修復的一個縮影。40多年資源型、粗放型的發展模式,既奠定了復興區發展的經濟基礎,也造成了生態環境逐步惡化的困局。

復興區壯士斷腕淘汰落后產能,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堅定不移實施生態修復,著力擦亮“山水邯西、生態復興”金招牌,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發展的優勢和品牌。

3月,正是植綠好時節。隨處可見人們植樹增綠的身影。持續推進“綠美復興”建設,短短幾年,復興區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的21%提升到目前的50%以上。

2022年,復興區將堅持“水陸空”全方位治理,人防、物防加技防,時時攻堅、寸寸保護,啟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

打好藍天保衛戰。統籌抓好散煤、揚塵、臭氧、工業污染、機動車尾氣等重點領域,高標準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確保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穩定退出全省排名“后二十”。

打好碧水攻堅戰。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大力推進水系連通和水美鄉村建設,動態管護河湖水庫,加強地表水源調度引蓄,穩步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嚴厲打擊亂傾亂倒、亂排亂放。開工建設并全力推進農村飲水江水置換工程,盡快使全域36個村6萬余農村人口用上長江水。

打好凈土持久戰。加強建設用地和農用地監督管理,加大固廢管理和危廢監管力度,全面消除土壤污染隱患。嚴格落實林長制,持續推進國土綠化,加強林木管護,全面提升綠化品質。

辦好民生實事,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3月11日上午,邯鄲市第五中學縱深教育集團聯盟成立,此舉標志著復興區以邯鄲市第五中學為龍頭的集團化辦學模式啟動運行。

“通過‘五中+’模式,深度整合區屬中學、區屬小學等教育資源,著力解決教育不均衡問題。”區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常健介紹,復興區人口達37萬余人,多年來始終沒有一所省級示范性高中。去年6月,邯鄲市第五中學揭牌落成,填補了該市主城區西部多年缺少優質高中的空白。著眼打造邯鄲西部教育高地,復興區出臺了《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規劃》(2022—2024年),將從教育體系補短促優、義務教育均衡提質、產教融合、學前教育創特色和特殊教育全覆蓋等方面發力。

不斷補齊民生短板,去年以來復興區加大民生投入,一系列民生工程回應百姓呼聲與關切:河北工程大學附屬醫院復興院區(三甲)項目破土動工,3個棚戶區改造項目基本完成,80條背街小巷完成改造提升……

用心用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今年,復興區將高質量、高標準推進民生實事,不斷提升百姓幸福指數。

提升醫療水平。著力彌補公共衛生短板,推動邯鄲市中心醫院新院區落戶復興,加快建設河北工程大學附屬醫院復興院區(三甲)和疾控中心,全力打造慢性病綜合防控全國示范區,創建1家全國老年友好型社區,爭創1個國家級衛生鄉鎮,全面啟動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工作。

強化民生保障。堅持就業優先,多渠道滿足群眾就業需求,力爭創建1個國家級、5個省級、15個市級“充分就業社區”。構建集“居家、社區、機構、康養、醫養”于一體的養老服務體系,不斷滿足多樣化養老需求。

繁榮文體活動。完善城鄉健身設施,打造10分鐘全民健身圈,建成太極拳文化主題公園和體育主題公園,高標準建設革命文物博物館。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文化惠民服務。

今年,復興區還將圍繞“兩區三園”開展新城建設大攻堅,強化建成區和開發區的兩核驅動作用,完善規劃編制,加快老城更新和產城建新;開展改革創新大攻堅,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突破瓶頸制約,強化科技創新驅動;開展美麗鄉村大攻堅,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村環境,打造鄉村振興品牌;開展社會治理大攻堅,推動治理效能實現大突破。

“加快建設現代化生態新城,我們還面臨新興產業發展較慢、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優化營商環境任重道遠等挑戰,必須樹立‘實干論業績、一線選干部’用人導向,推動干部在急難險重第一線勇擔當,在攻堅落實主戰場論英雄,在現代化生態新城建設中展風采。”李少鋒表示。(陳正)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