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賦能地方民族文化傳承 依文·中國手工坊攜手助推產業發展

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各行各業都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而民族文化傳承領域也不例外。作為數字化賦能的佼佼者,依文·中國手工坊攜手各方力量,正助推民族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今年10月26日,由依文·中國手工坊承辦的“黎錦數字化產業基地”正式啟動。在黎錦數字化產業基地的建設中,依文·中國手工坊展現了其賦能價值。基地坐落于東方市文化廣場內,主要建設內容為“一庫三中心”,即東方織娘數據庫、文旅融合示范中心、產品設計研發中心、文化消費體驗中心。依文·中國手工坊通過數字化手段,將黎錦傳統美學紋樣進行數據化、產品化、IP化、產業化,為民族指尖產業賦能,讓3000多名黎錦織娘有機會依靠手藝實現增收創收,助力鄉村振興。

除此之外,2023年,依文集團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建立依文·中國手工坊數字化產業基地,建立了集文旅融合產業示范中心、數字化研發展示中心、手工藝設計研發中心為一體的畢節文旅融合示范模型,輻射帶動全省繡娘接單、制作定制化產品。

近些年來,依文集團通過數字化手段,持續推動苗繡等民族手工藝傳承發展。除黎錦數字化產業基地、依文·中國手工坊數字化產業基地外,依文集團在貴陽市青巖尋坊還打造了“文旅+產業+工坊”三位一體的模型,打造獨具貴州特色的國潮街區,建立依文集團苗繡產業基地,形成數據庫、研發設計中心、國際訂單交易中心的“一庫雙平臺”格局,助力民族手工藝蓬勃發展。

據介紹,20年間,依文·中國手工坊走遍中國10余個省份、30多個民族地區,在貴州、內蒙、青海、云南、甘肅等地區,140多個村落,建立了1200座家庭工坊。依文·中國手工坊建立了“中國民族美學紋樣數據庫”和“中國手工藝者數據庫”。目前,數據庫中已經收錄8900多種紋樣,25000多名手工藝人,與全球400多家品牌、1600多位設計師達成合作,將民族紋樣和傳統手工藝融入時尚元素,轉化成市場需求的國貨潮品,融入現代生活。與此同時,依文·中國手工坊還打造了市場化平臺“深山集市”,形成了將傳統手工藝數據化、產品化、IP化、品牌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文化產業新經濟模型。

依文·中國手工坊的數字化賦能,不僅讓民族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勃勃生機,還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文化之美。通過賦能非遺文化傳承以及創新,依文·中國手工坊推動民族文化產業化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