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故里的“都江堰”:惠澤至今的漢代水利工程

中新網陜西城固10月13日電(王雨蜻)在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也有一座“都江堰”。歷經千年仍惠澤當地,它就是漢代水利工程——五門堰。

圖為五門堰。張遠 攝

城固縣位于陜西漢中盆地,北依秦嶺、南屏巴山,被秦嶺巴山環抱、被漢江湑水惠澤,是古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五門堰始建于漢代,是一個截湑水河的低壩攔河引水灌溉設施,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五門堰通過彎道筑壩的方式,將上游的水聚集在這里,通過分渠灌溉下游農田,至今它仍灌溉著一萬一千畝農田。”城固縣桔園鎮鎮長徐劍鋒介紹,五門堰既在汛期分流了湑水河的洪水,又在干旱時蓄水灌溉良田。

記者來到五門堰看到,堰壩由當地石材砌成,遠遠望去整體呈灰黑色,宛如湑水河中的一塊巨大礁石。河水在堤壩的攔截之下變得寬廣,順著斜坡倏忽而下,發出潺潺流水聲。

圖為航拍五門堰。城固縣融媒體 供圖

五門堰壩體上有五處涵洞,因形似五門而得名。“五門堰取五這個數字也是很特別的,它寓意著五谷豐登。”徐劍鋒說,壩體上每個涵洞連接了一道引水渠,涵洞下面又有大小不等的許多分水口,通過涵洞對水量的調節和分配,湑水河被最大限度用于灌溉,為城固縣農業發展提供了重要作用。

“城固縣是個農業大縣,五門堰灌溉了城固縣70%以上的土地。周邊大多是種水稻,五門堰作用還是非常大的。”五門堰文物管所所長熊江寧說。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一直在對壩體進行一個修繕和維護,在修繕的過程中我們也盡量保持它的原貌。”徐劍鋒介紹,此處也是當地居民觀景納涼的好去處,人數最多時每天能達到兩萬多人。

圖為龍門寺內。王雨蜻 攝

在五門堰口西南處,有一座明清時期修建的寺廟,被稱為“龍門寺”。“龍門寺過去相當于是個小型的水利衙門,過去的每一任縣令隔一段時間會都在這里辦公。”熊江寧介紹,寺內現在還有禹稷殿、大佛殿、太白樓等一些明清時期的建筑,以及功勞卓越、對當地有巨大貢獻的四位縣令的塑像。

經過修繕,1992年當地在龍門寺建立了五門堰水利博物館,這也是陜西省唯一的水利博物館。2017年,五門堰與山河堰、楊填堰一同入選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歷經滄桑變化,五門堰依舊發揮著作用,滋養土地造福百姓。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