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紅棗產業持續“走紅”

讓紅棗產業持續“走紅”

——臨縣兔坂鎮王家峪紅棗交易產業幫扶基地建設紀實


(相關資料圖)

加工車間內工人正將清洗好的大棗撈出晾曬

紅棗產業園區內一箱箱新疆和田大棗整齊擺放

□ 本報記者 韓笑

從臨縣縣城出發,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驅車行駛一個小時后,記者來到了位于兔坂鎮王家峪村的紅棗產業園區。

走進園區里,只見一座座嶄新的廠房拔地而起,一個現代化的紅棗產業園區已初具雛形。“現在我們正在進行地暖鋪設工作,紅棗交易中心的展廳部分也進入了裝修階段。初步估計在九月末將完成紅棗產業園區的基本建設,十月份可以正式啟用。”園區負責人介紹道。

再往里走去,一陣濃郁清甜的棗香撲面而來,只見叉車正來回運送著成箱的紅棗,工人們將紅棗一箱箱碼放整齊,忙得熱火朝天。

“這是我們從新疆收回來的棗,這種棗一口咬下去皮薄肉厚、肉質致密、棗味十足!”說著,紅棗加工廠負責人杜連明熱情地遞來一把圓潤飽滿的大紅棗邀請記者品嘗。

跟隨杜連明的腳步,記者走進了加工車間。一輛輛裝滿紅棗原料的大型貨車正有序進廠,幾臺大型機器對紅棗進行分級、色選分級等初加工,工人們則在生產線的另一端對初選后的紅棗進行再分類、再分級,確保每一顆紅棗都達到銷售標準。

紅棗的華麗蛻變要經歷種種程序。分級后的紅棗被送往一體化生產線車間,經過清洗、烘烤、揀選等多道工序,原本外表沾滿灰塵的紅棗,變得紅潤透亮、軟糯可口,再經過工人裝箱、稱重、打包之后,銷往全國各地。

“以前,大家需要自己將棗分級后才能出售,現在車間有了自動分揀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節省了不少的時間。”杜連明說道,“現在我們的成品不僅銷往全國各地,連越南、臺灣都有我們的產品在銷售。”

在做好紅棗初級加工銷售的同時,杜連明也在積極探索紅棗深加工之路,延長紅棗產業鏈,增加紅棗附加值。同時,紅棗加工車間也輻射帶動了許多周邊群眾就近就地就業,紅棗真正成為了惠及一方百姓的“富民棗”。

在棗夾核桃生產車間,來自附近村的村民苗桂娥正嫻熟地為紅棗打孔、夾核桃仁、裝袋、封裝。“在這打工讓我不但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每月還能掙3000多元。”談起如今的生活,苗桂娥喜上眉梢。

紅棗在臨縣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據臨縣縣志記載,臨縣是紅棗起源的中心地帶,栽培棗樹亦歷史悠久,據傳可追溯到西周時期。三千年前,臨縣黃河沿岸已然是大片棗園。

由于地處黃河中游晉西黃土高原,臨縣擁有種植紅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里生長的棗樹無污染、純綠色,紅棗個大核小,皮薄肉厚,有著“果中之王”的美譽。近年來,臨縣傾力發展紅棗產業,全縣紅棗種植面積82萬畝,正常年景年產量達1.8億公斤,成為全國最大的紅棗生產基地縣。

栽得梧桐引鳳來。為吸引更多紅棗加工銷售龍頭企業入駐,臨縣投資建設了占地100余畝的兔坂紅棗產業園區,建成了紅棗電商園區、紅棗貯藏中心、棗系列深加工生產線廠房、紅棗飲品生產線廠房、紅棗食品生產線廠、設立行政樓及員工宿舍樓等多個配套服務模塊,旨在為進駐園區的紅棗企業提供收購、銷售、分選、清洗、分級一條龍服務。

“下一步,我們計劃將紅棗產業園區打造成為包含產品展示、線上線下交易、紅棗精深加工、包裝等一系列具有市場發展潛力的紅棗交易中心和電商物流中心,把臨縣建成全國最大的紅棗生產、加工、銷售集散地。”紅棗產業園區負責人信心滿滿地說道。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