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園區(qū)樓里開著晚托班

重點項目攻關時間緊機器不能停,上海光機所入夜燈火通明

科研園區(qū)樓里開著晚托班


(資料圖)

■本報見習記者 朱雅文

記者 茅冠雋

入夜,嘉定工業(yè)區(qū)匯旺東路周邊十分安靜,來往車輛稀少。與市郊靜謐夜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匯旺東路899號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北區(qū)內的燈火通明,還隱隱傳來一陣陣機器運作的聲響。

上海光機所是中國建立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激光專業(yè)研究所,在嘉定工業(yè)區(qū)匯旺東路、嘉定菊園新區(qū)清河路上都有科研園區(qū)。夜晚涼風習習,當記者走進上海光機所北區(qū)1號樓西側的超凈車間內,一股熱浪撲面而來。

科研攻關,“我們是過程導向”

高功率激光單元技術實驗室內,一臺名為化學氣相沉積系統(tǒng)(MCVD)的大型設備噴射著近2000℃的氫氧焰。許曉青與金琪是該實驗室有源光纖課題組的工藝操作實驗師,他們穿著工作服、戴著護目鏡,專注地開展著光纖預制棒的沉積和套棒工作。兩名青年博士后王璠和郭夢婷負責輸入實驗參數(shù)、確保實驗過程中工藝參數(shù)運行可靠。

“沉積是指氣體原料在石英管內經(jīng)過氫氧焰加熱后高溫氧化反應的過程,這是制備光纖預制棒的關鍵步驟。”課題組負責人于春雷研究員邊走邊向記者介紹。“我們正承擔重大工程項目使用的特種激光光纖研制任務,通過在光纖內摻雜稀土元素,實現(xiàn)穩(wěn)定高效的激光放大輸出,還要具備其他良好特性。”于春雷告訴記者,他所在的課題組是國內唯一承擔這項任務的團隊,目前該項目已進入關鍵階段。

為何要挑燈夜戰(zhàn)?主要是兩方面原因:攻關時間緊、機器不能停。

特種光纖是上海光機所的重點項目,原計劃三年期的項目調整為兩年交付,將于今年底到期,時間緊迫。

另一方面,化學氣相沉積系統(tǒng)的沉積、套棒等工序,需要設備連續(xù)運轉十幾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一旦操作過程中途停止,會造成光纖折射率等關鍵參數(shù)的波動,影響光纖使用性能。“為避免前功盡棄,我們只能一鼓作氣,在實驗室里‘連軸轉’。”

科研攻關是結果導向嗎?是,也不完全是。在很多情況下,科研并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付出和收獲不一定成正比。“我們并不是結果導向,事實上也沒有所謂的結果,而是過程導向,結果有時候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我們屬于實驗科學,從某種意義上看,這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然后積累失敗經(jīng)驗的過程。”于春雷說。

搭帳篷住單位加班加點地趕

夜間,與高功率激光單元技術實驗室同樣忙碌的,是位于園區(qū)3號樓二樓的航天激光工程部。在這里,激光通信研制團隊正在進行空間激光通信終端模擬衛(wèi)星在軌的整機集成測試。這是國家激光通信研制項目,目前模塊化的產品研發(fā)已經(jīng)完成,4位科研人員正在隔震的整機集成測試區(qū)域內連夜進行測試。

上海光機所航天激光工程部副主任朱韌告訴記者,整機集成測試中班,最容易暴露問題,需要先制定整機測試細則、逐一梳理測試點,按照產品在軌執(zhí)行任務流程逐項進行測試驗證,最后完成全流程測試。

“我們每天都會制定當天調試測試進度的‘小目標’。如果能當天完成,結束后就匯總數(shù)據(jù)、開會復盤。如果無法完成,我們就把問題記錄下來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攻關解決。”朱韌介紹,“今年春節(jié)至今,團隊始終保持高強度工作,一般是早上8點30分開始測試,晚上12點前結束,偶爾也會忙到凌晨兩三點。”

記者采訪當晚,團隊要完成動態(tài)跟蹤通信測試。副研究員魯紹文告訴記者,該項目去年上半年啟動,要求今年年中達到首套交付條件,五月份還要參加總體聯(lián)試。“工期緊、任務重,大家都斗志昂揚,團隊里20多人基本每晚都泡在實驗室里。”

科研并非一帆風順,令人焦頭爛額的情況時常發(fā)生。魯紹文回憶起前段時間的經(jīng)歷:“當時單機功能還沒走通,但有一個與外單位聯(lián)試的重要節(jié)點,時間非常緊張,我們幾個就在單位搭帳篷住下了,加班加點地趕。由于產品軟件規(guī)模大,軟件修改編譯一次需要近4個小時,軟件一編譯完就連續(xù)進行測試,如果出問題則需要重新修改編譯。為了趕時間,我們就沒日沒夜地干。”

為科研人員子女開設晚托班

深夜的上海光機所園區(qū)里,燈火通明的除了實驗室,還有園區(qū)內的籃球場和足球場。球場上有不少人在打球,還有人在玩飛盤。“做科研,偶爾也要‘換換腦子’。當項目卡在一個關鍵難題上時,到球場上活動活動、出出汗,也許難題就能迎刃而解。”上海光機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光機所還在后勤處專門辟出一個樓層,為科研人員子女開設晚托班。記者采訪當晚7點多,小學四年級的陶釗弘正在晚托班背誦課文。“爸爸是搞科研的,工作起來沒日沒夜。媽媽下班趕來需要時間。我是這里的老學員了,從二年級開始,每天下午4點半放學后,我都會搭乘上海光機所安排的接送車來這里吃晚飯、寫作業(yè),等媽媽來接我。”

陶釗弘挺喜歡晚托班的,在這里認識了不少小朋友,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有來自中科院上海實驗學校的老師現(xiàn)場輔導,晚餐會直接送到教室里,“今天吃的是板栗炒肉、絲瓜炒蛋、綠葉菜還有香蕉。”

“一心撲在科研上,家里孩子無人看管,是年輕科研人員最焦慮的事。”上海光機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這個千人大所里,35歲以下年輕職工占半數(shù),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家里老人幫不上忙的“新上海人”,晚托班服務應運而生。目前,上海光機所的晚托班共有47名小學生和13名初中生。

園區(qū)還為科研人員提供夜宵。晚上10點30分,園區(qū)食堂熱鬧起來。“大家忙起來沒有時間概念,很多人晚飯也沒顧上吃,就把夜宵當晚飯了。我們食堂的煎蛋很好吃,嘗嘗看!”高功率激光單元技術實驗室科研人員郭夢婷向記者推薦。她自己也點了一個煎蛋墊墊肚子,吃完后步履匆匆地趕回實驗室。

記者離開上海光機所時已接近晚上11點,園區(qū)依然燈火通明。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wǎng)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