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表情包”,工作“風向標”

蘇州推進“根系工程”破解基層治理難題

居民“表情包”,工作“風向標”

□ 本報記者 陳珺璐


(相關資料圖)

“以前想反映問題,找個管事的都不太容易!現在好了,管事的主動找上門了。”2月份連下了幾天雨,好不容易露個太陽,昆山市陸家鎮邵村社區的張阿妹迫不及待地和鄰居分享“心得”。

“我們社區出租房多、人口流動量大,但人手就這么多,只有5名工作人員,即使從早到晚撲在社區也忙不過來,以前居民情況一直沒法及時準確掌握。”邵村社區黨總支書記顧曉明感嘆道。該社區有6個小區,常住人口共約6000戶近2.5萬人,不少房屋被業主用作短租,登記的居住人員經常發生變動,社區工作人員如果挨家挨戶拜訪一遍,不吃不喝也要將近一個月。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近年來隨著基層治理精細化程度越來越高,一些行政職能和公共事務陸續被轉嫁給村、社區,占用了基層工作人員大量時間和精力。有的社區還承擔一些老舊小區和村莊的物業管理職能,導致工作人員長期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聯系服務群眾的時間相應減少。

一面是基層干部分身乏術,一面是居民服務缺位,這道難題如何破解?蘇州通過高質量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現代化“根系工程”,在全國首創海棠先鋒隊伍,將社區治理網格劃得更細、更小。

目前,蘇州全市共有9855個綜合網格,配備專職網格員12226人。近4.5萬名海棠先鋒成為網格員的堅實依托,實現了基層每月走訪村(居)民全覆蓋。“村(居)民小組長、樓棟長(鄰長)、小區(自然村)黨組織書記等統一納入管理,每人負責100戶左右,常態化聯系服務群眾。”顧曉明介紹,他們社區現在劃分了10個海棠網格,59位海棠先鋒都是社區居民中的黨員和熱心群眾。

樓道燈亮不亮、老舊小區有沒有安裝電梯、生活垃圾是否及時轉運……“基層治理面臨的事情看起來很小,卻關乎居民和村民生活品質。”在蘇州市委黨校科研處副處長季麗看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效能如何,關鍵要看有沒有切實解決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要看人民群眾是否有獲得感、幸福感。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實施“海棠先鋒”工作機制讓矛盾化解的“關口”進一步前移。依托身處“熟人社會”這一優勢,去年底海棠先鋒助力吳江區平望鎮西塘社區順利完成古鎮改造,吳江運河文化旅游區入選國家4A級旅游景區。正值飯點,青磚綠瓦里散出縷縷炊煙、小橋流水旁晾曬著一排小孩的棉鞋,村中心的糧倉保存完好……在西塘社區,古鎮改造始終以原住居民的視角審視謀劃、推動落實,并爭取得到居民最大支持、最有力配合,其間離不開“海棠先鋒”的努力。

“外墻統一粉刷成白色,大家覺得怎么樣?”“咱們村中心的糧倉改用作啥更好?”改造過程中,海棠先鋒傅祥林幾乎每天在家門口組織老鄰居們“開小會”,一個個建議在閑聊熱議中被收集起來、向社區傳遞。“以前常常是我們不知道居民需要什么、居民也不知道社區在做什么,現在有了海棠先鋒當橋梁,即使有矛盾,在基層也能得到及時化解。”西塘社區黨總支書記李秋燕說。

“建立‘海棠先鋒’工作機制,是為了進一步提升基層治理能力,要激發基層首創精神,更好地匯集眾智、凝聚合力。”季麗說。事實上,基層隊伍“兵強馬壯”,也是一個個“金點子”孵化的基本條件之一。

在昆山市陸家鎮鄒家角社區,記者看到一本貼滿表情包的民情民意登記冊。“哭臉:小區電瓶車充電樁太少”“疑問臉:小孩的居民醫保怎么辦”“笑臉:小區門口有積水,處理很及時,表揚”……這樣的“表情包”登記,鄒家角社區幾乎每周做一次。“前天海棠先鋒上門時,我們反映有人遛狗不牽繩。今天小區顯眼處就張貼了相關宣傳畫,還有網格員定時巡邏,真不錯。”看著井然有序的小區環境,家住該社區水岸香堤小區的顏蘭豎起大拇指。

“居民的表情包就是我們工作的風向標,居民遇到問題,社區能辦的一窗通辦;職能外的,馬上聯系相關部門轉辦。”在鄒家角社區黨委書記江玉琴看來,想讓群眾滿意,歸根結底要讓大家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人手充足后,我們在社區微信公眾號開辟了一個曝光臺,方便居民反映社區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借助公開的線上社交平臺打破溝通壁壘,將以前一些人‘對著干’轉化成大家‘跟著干’解決問題。”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