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臺青話融“陸”:“這是我很寶貴的收獲”

臺灣青年設計師蔡震岳(右)在駐村中接受記者采訪。楊伏山攝

中新網廈門2月25日電 (記者 楊伏山)“我十分珍惜當下每個落地實施的規劃機會,大膽想象美好愿景,細心規劃每一步,這是我很寶貴的收獲。”臺灣青年蔡震岳剛從臺灣過完春節假期返回大陸,又投入了緊張工作中。

蔡震岳近日接受對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雖然剛到大陸工作不久,但在這里,他看到了更多的風景和發展機會,“希望在這邊能更多融入,獲得更大提升。”


(相關資料圖)

石銘村的中草藥長廊規劃建設成為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楊伏山 攝

近年來,福建省推出閩臺鄉建鄉創項目,吸引更多的臺灣設計團隊與社區營造團隊參與大陸鄉村振興進程。注冊在廈門翔安的臺資企業——福建緣來生態農林有限公司(下稱“福建緣來”),就已在漳州市長泰區、平和縣、華安縣等地參與承接了多個鄉建鄉創規劃設計咨詢“陪護式”服務項目。

去年9月,剛從臺灣走出校門的青年設計師蔡震岳,接下福建緣來遞出的橄欖枝,只身一人登陸發展,被派往漳州駐村。入戶走訪村民、實地拍照測量、優化設計方案,幾乎是他每天必修的功課。

“初到大陸,我就被這里的建設規模震撼到了!”那一刻,蔡震岳眼前仿佛再現當年第一次從南投老家到臺北上大學時那種見世面的感覺。

雖然早已司空見慣臺北大都市的繁華,初來乍到大陸,蔡震岳還是受到很大的沖擊,“感覺這里每個地方都很大,無論是港口的集裝箱、好幾車道的路面,還是高架橋下的景觀規模,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等等,都讓人驚嘆不已。”

“山下棲息著一個千年傳統古村落,村里寬敞大道四通八達,一排排房屋都刷著白墻,繪上了一幅幅精美的圖畫……”蔡震岳告訴記者,一走進長泰區巖溪鎮石銘村,他就仿佛置身在一幅美麗的鄉村油畫中。

千年傳統古村落煥發勃勃生機。楊伏山 攝

石銘村,歷史悠久,東漢建安神醫董奉曾在此采藥行醫,留下許多美麗傳說;物產豐饒,石銘芋、鮮切花遠近聞名。近年來,這里不斷優化鄉村環境,并利用得天獨厚的中草藥資源優勢,創建“翁婆峰”“翁婆情”品牌,開發系列中草藥養生茶,打造致富“金藥方”。

作為閩臺鄉建鄉創項目的臺灣團隊,福建緣來主要是幫石銘村做好規劃設計。臺灣農業鄉村觀光發展協會理事長、福建緣來生態農林有限公司董事長暨芊秀對記者說,鄉建鄉創項目旨在振興鄉村,更多的是要發展當地的產業;政府推出駐村模式,讓臺灣設計團隊能更多地融入,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

“這對我們規劃設計方向很有助益,因為除了環境提升,挖掘每個村的特色優勢,找到產業提升之道也至關重要。”暨芊秀說。

暨芊秀表示,石銘村的中草藥長廊就是一個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精粹之一的中草藥的很好的教育基地,臺灣團隊在規劃時希望凸顯其傳統優勢,結合臺灣戶外教學理念,讓臺灣老師一起來共建共創。

蔡震岳就這樣在石銘等鄉村扎下身子,希望通過自己更細致的“把脈”,為石銘村等鄉村規劃一條更加契合其產業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蔡震岳舉例說道,石銘村的芋頭聞名遐邇,但基本都停留在一產階段,未有品牌,附加值也不高。經過調研,他們團隊覺得可以借鑒臺灣“芋泥波波奶茶”“大湖草莓醬”的做法,研發適合年輕族群的加工產品,也打造地標品牌。

為此,蔡震岳所在的團隊針對明朝貢品—石銘芋頭設計了芋頭文化中心,建議該村借鑒臺灣芋頭酥、芋頭冰等方式提升產品附加值,將其石銘芋頭從一產往二產、三產方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對于石銘村已有的中草藥園,臺灣團隊正在考慮從研學角度加以規劃。蔡震岳說,做研學項目,就得考慮互動體驗項目,除了設計故事展覽,還得考慮如何植入活動項目,增強體驗性。

“不能只是規劃成一個很多中草藥的植物園,還應結合文創活動,讓園區中中醫藥文化長廊變得立體又有機,與村里的孔廟前廣場及規劃中的美食一條街形成觀光帶。”蔡震岳說。

臺灣團隊的辛勤付出,獲得了村里的認可。“阿岳真的很用心,他們團隊是實實在在為村里做事。”石銘村黨總支部書記陳海龍告訴記者,他們接觸過很多團隊,但像臺灣團隊這樣統籌考慮村莊未來的整體發展,一遍遍深入發掘、優化方案的,真的不多。

在日復一日、不斷修改完善的規劃設計之中,蔡震岳的駐村生活逐漸從最初枯燥單調轉而體驗到成就事業的樂趣與喜悅。他說,來到這邊,很有家的感覺,村里的書記、村民都很關心他們的起居生活,讓他們倍感溫馨,一點不覺得背井離鄉。

“我們就是要想盡辦法幫助當地村民,讓產業做價值提升,從第一產業變成第二、三產業都結合起來,幫助村民把產業發展變得更好。”蔡震岳說,只有這樣,他們臺灣團隊的價值也才能更好得到體現。(完)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