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熱議:鄉村振興不是造“盆景”

◆沈月明

本次市人代會,目前為止收到代表建議約500條。我數了數,關于“三農”的代表建議不超過30條,有關農民增收的就更少。在上海,農村多少是有點邊緣化的存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但倪向軍代表的《關于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優先支持本市鄉村振興的建議》,我覺得切中肯綮。講得直白點,就是上海土地出讓的資金要多留點用于發展農村。

就我目力所及,現在的上海農民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歷史時期。經過多年的土地征收和流轉,實際擁有可耕作土地的農民已經少之又少。雖然擁有基本生活保障,但農民想發家致富,除了出門打拼,有點無計可施。

倪向軍代表在建議中總結了當下農村的一些普遍問題:空巢化、老齡化,鄉鎮企業關停并轉,集體分紅有限,農業投入資金不足。所以,她提出增加土地出讓金中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重點用于農業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和農村公益性事業建設,提高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但個人感覺仍然沒有回答如何實際提升農民收入的問題。

當下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被認為是一條帶動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把農村搞得美美的,吸引高端農業、康養、文旅等項目來發展。我們也看到很多村路變寬了,河變清了,房子變美了,造了很多民宿、咖啡館、藝術工作室。每到周末節假日,村里還很熱鬧。

但仔細觀察,真正獲益的本地農民還不是很多。鄉村文旅的創業者、投資者,大部分是外鄉人。正如倪向軍代表所言,現在的上海農村人口存在老齡化以及文化素質低的問題。讓他們來搞其實需要很高文化素養和經營技巧的鄉村文旅,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去年底召開的十二屆市委二次全會,提出鄉村振興要聚焦農民增收、農村集體經濟壯大等核心問題。我覺得真正說到了點子上。

如果鄉村振興只是造了一個鄉村大花園,搞了一個文創大集市,而本地的農民只是看客和路人,那這樣的鄉村振興,哪怕投了再多的錢,有再大的名氣,也不是真正的鄉村振興。因為這片土地上的農民沒有真正參與其中,也沒有從中獲得較大幅度的收入增長。

當然,如果本地農民做不好,放手讓村集體去筑巢引鳳、做大做強,那當然也可以。但村集體一定要有公開透明的分紅機制,讓全村人可以獲得可觀的、固定的收入。但這樣的鄉村振興模式,還需要大力培育。

鄉村振興需要長期主義,需要精心規劃、傾情投入,需要始終把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放在第一位。舉全區全鎮之力用一年兩年砸錢造一個“盆景”,這樣的美麗鄉村,如同拔苗助長,不會有一年又一年的收獲。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