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變“股民” 共奔致富路

□ 本報記者 劉婷婷 通訊員 鄧蓉


【資料圖】

寒冬臘月,走進襄垣縣下良鎮東邯鄲村良坊農產品有限公司手工掛面加工車間,一排排架子上掛滿細長的面條,濃濃麥香撲面而來,師傅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手工掛面的制作。

“制作手工掛面要經過和面、揉面、醒面、攤開、劃條、盤條等1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很講究技巧。”只見掛面師傅賈國華穿著圍裙,戴著套袖、口罩和帽子,一邊嫻熟地拉條、搓條,一邊向村民傳授掛面制作方法。

今年46歲的賈國華是土生土長的東邯鄲村人,從小受父輩口耳相傳,他制作的掛面深受十里八鄉的青睞。今年年初,賈國華“帶技入股”村辦企業,通過向村民傳授掛面技藝,帶領鄉親增收致富。

東邯鄲村距縣城20公里,全村104戶344人,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經濟結構單一。

如何實現多元發展?支村“兩委”整合資源,牽頭組建手工掛面廠,不斷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打造“家門口”產業,吸納周邊20名村民就近務工,把群眾牢牢嵌在產業鏈上,實現經營主體與農戶抱團致富。

“酒香也怕巷子深。以前自己加工掛面,產能有限,形不成規模,打不出品牌,效益就相對低下。”對于過去單打獨斗的經營模式,賈國華感觸頗深,“現在村里成立了掛面廠,就和村民們入股加入,一起探討制作掛面的方法和經驗,不僅工作環境有了很大改善,而且收入也增加了。”

“我和老伴兒都在這里務工,大家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兩人一年下來能掙6萬元左右,掙錢顧家兩不誤。”掛面師傅老韓邊說邊晾面。

為確保村民收入與村集體經濟實現“雙贏”,支村“兩委”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為經營主體,建立“保底收益+盈余分紅”機制,鼓勵村民以資金、勞務入股,不斷激發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內生動力。目前,已有45名村民入股。

百年老產業,煥發新生機。“掛面廠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和村民共同出資組建,總投資65萬元,其中村集體入股27萬元,村民籌資38萬元,預計年產量10萬公斤左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經濟合作社理事長趙晉華介紹,“年預計銷售額160萬元,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0萬元,村民可根據入股比例參與分紅。”

今年以來,東邯鄲村采取“黨組織+合作社+農戶”運營模式,有效整合資金、土地、技術等資源優勢,統一標準、統一技術、統一管理,實現“集體納個體、村民變‘股民’”,形成全村特色產業從“單打獨斗”變為“合力攻堅”的新局面。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鎮包村干部崔佳敏表示,下一步,東邯鄲村將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把傳統的手工掛面產業做大做強,傾力打造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掛面產業鏈,形成全村共建共享“一把掛面”經濟的良好局面,蹚出一條產業興、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