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快訊】嘉祥:發揮“文明”力量創新人居環境治理長效機制


(相關資料圖)

本文轉自:大眾日報

濟寧市嘉祥縣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民生工程來抓,堅持“黨政組織引領、農民群眾主體、共建共治共享、保障機制跟進”的治理理念,用“文明”的力量,撬動人民群眾的熱情,“農村人居環境保衛戰”取得明顯成效。

堅持規劃引領,高位推動提檔升級

規劃先行,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成立駐地規劃建設技術指導組,召開鎮街駐地環境整體提升規劃評審論證會,本著凸顯特色、符合域情,因地制宜、分類打造的原則,“邊規劃邊建設”,持續提升駐地功能和品味。高位推動,合力攻堅抓提升。先后召開專題會議、縣政府常務會議和縣委常委擴大會議,研究制定攻堅行動實施方案、考評管理辦法等制度,召開全縣動員大會,書記、縣長任領導小組雙組長,組建8條工作線,堅持每天一通報,每周一簡報,每半月一次現場推進會,每月一排名的方式強力推進。落實縣級領導包保鎮街基礎最薄弱的村,形成合力攻堅人居環境整治大格局。落實責任,掛圖作戰促清零。堅持“黨委領導、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主體”,嚴格落實縣負總責、鎮街抓落實、服務區抓協調、村莊(社區)抓實施的責任體制,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上下聯動、責任明確的工作體系,每季度開展一次全覆蓋問題排查,從細節入手,從群眾不滿意的地方抓起,限期整改、掛圖作戰、確保銷號、清零。對達標村,建立臺賬,拍照留存,作為常態化督導的標準,確保問題不反彈。

注重宣傳引導,營造濃厚工作氛圍

創新宣傳引導聚民心。注重挖掘曾子故里優秀傳統文化,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寬領域展開輿論宣傳攻勢,引導群眾改變傳統落后老習慣,養成文明衛生新風尚。縣農業農村部門編制創作了音樂快板《優化環境美家園》,用獨具特色的山東快板藝術形式和接地氣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宣傳《濟寧市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條例》等法治內容,通過電視臺、多媒體等持續播放,深受群眾歡迎。注重優良家教、家風評選,結合“果凍拉呱”“抖音”“公眾號”等新興媒體,講好“美麗庭院”“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創建的生動故事,營造治理人居環境、維護人居環境、倡樹鄉風文明的濃厚氛圍。加大資金支持強保障。縣財政整合資金500萬元,用于考核獎勵和即時獎勵,鎮街多方籌措資金,創新運營模式,形成多方投入保障機制,確保有錢辦事。2022年累計投入資金1.18億元,其中村容村貌投入4363萬元、路域環境投入2542萬元、鎮駐地規劃提升投入4914.5萬元。

創建“文明銀行”,建設共治共享機制

出臺管理辦法立規矩。研究出臺《“文明銀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積分管理辦法》(試行),創新探索出“黨政引導、村居實施、群眾主體、活動引領、常態推進”的積分管理機制和指標體系,對常住農戶“一戶一檔”,建立“文明存折”,把參與人居環境治理等公益活動積分存入“文明銀行”,在“文明銀行”兌換物資獎勵,逐步實現整治提升常態化、長效化。開發管理平臺提效率。設計開發小程序,應用“文明銀行”電子平臺,建立村民基礎信息檔案,對村民參與情況進行線上登記、動態管理、實時監控,定時發送積分信息。應用微信小程序生成村民二維碼,通過手機掃碼實時查詢、隨時掌握“文明積分”,實時共享、互聯互通。通過“街巷片長”網格化管理責任體系,采集“文明銀行”積分并上報管理平臺系統,使群眾的日常行為轉化為積分兌換,獲得精神和物質獎勵,激勵群眾養成維護人居環境的自覺行動。

精心設計方案促文明。鎮街設總行,各村設分行,采取財政補貼、村集體籌資、社會捐贈等形式籌集資金,創新推出免費游玩、免費乘車、利率優惠等“文明禮包”,選擇各村生活超市簽訂積分兌換合作協議,開辟“文明銀行”兌換專區,設置常用生活用品,標有對應的分值,作為文明積分兌換點,用積分兌換實物。嚴格按照管理辦法兌現積分激勵和懲戒,在發展黨員、資金扶持、社會救濟、評先樹優、典型推薦、利率優惠等方面應用評價結果,實現“文明存銀行、積分得實惠”。開展志愿服務掀熱潮。堅持黨建引領,群眾參與。村干部、黨員帶頭,組建志愿服務隊伍,常態化招募志愿者,廣泛開展服務活動,由積分評審小組依據積分標準對活動進行量化賦分,根據服務時長和賦分標準給予相應“文明積分”。引導廣大村民主動參與,實現“干部干、群眾看”向“群眾干部一起干”的轉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