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硬件”設施 各項“軟裝”也要跟上去

本文轉自:每日商報

商報訊(記者 周雨菲)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杭城“白發”一族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相較于其他養老方式,居家養老依舊是目前大多數老年人的選擇。當老舊小區遇上老年人,如何讓長輩們住得舒心、安心,也是本次政協會議各方關注的焦點。

近兩年,農林界別市政協委員鄭建南參與社區防疫志愿活動中發現,在封閉管控期間加陰雨天氣下,各項因素交疊促使老年人更易沖擊哨卡、辱罵志愿者及社區干部,這讓他意識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同樣值得關注。

為了佐證自己的想法,鄭建南進行實地調查。他發現老舊小區居住者多為中低收入人群和老年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占25%以上,比例高的甚至達到40%,呈現老舊小區老年人集聚現象。且老舊小區戶外活動空間整體色彩灰暗沉悶、樓間距狹窄、活動空間小光線不充足、綠化種植單調等問題突出,急需彩化亮化。

為此,他提出了《關于“三化疊加”下城市老舊小區環境色彩適老化改造及“添彩增暖行動”的建議》。建議指出,適老化改造除了需關注加裝電梯等小區硬件設施外,類似廣場鋪地、墻體外立面、小區綠化等方面的“軟裝”也要跟上。

通過改造如何幫助打造全齡友好、多彩溫暖的家園?鄭建南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分類識別各小區風貌特色,并結合現場測算施色,達到協調統一。

簡單來說,就是分區塊“上色”。比如,在各空間過渡和轉換時,可通過較鮮艷顏色來加以提醒,降低居民迷失和摔倒的概率。在綜合性開敞空間,可選用暖色調,吸引兒童和青年,豐富活動人群,增添空間活力;在安靜休憩空間,可選用偏運動感弱些的青色、藍色系等。考慮老人視力特點,配置四季色彩植物,增加開花類喬灌地被,豐富植物群落的色彩層級與季相變化,增強老人的視覺和觸覺感受。

此外,將小區開敞空間進行綜合性多功能添彩改造。對未申報到改造提升的老舊小區可整合部門資源,通過黨團共建、社企聯誼等形式尋求資助開展添彩增暖行動。積極鼓勵轄區居民通過掛綠植、燈籠,貼對聯、福字,認養小區環境角等開展“我為小區添彩增暖”行動,豐富小區環境色彩,打造全齡友好、多彩溫暖的家園。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