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成都日報
北湖未來公園社區
在環城生態公園最大綠楔區域 構建城市未來生活
建成后,人均可享綠地45.6平方米,達到國家最高標準的3.8倍;規劃總人口6.5萬人,人口密度1.2萬人/平方公里,打造職住比1.1的產業型社區新示范;打造6.5公里/平方公里綠道體系……
在環城生態公園東北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以南的5.56平方公里內,環城生態公園最大綠楔區域,一組數據勾勒出北湖未來公園社區的“模樣”——極富現代感的城市形象,大面積的生態與之穿插,盡享“15分鐘活圈”便利。
人是城市的核心,社區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場所。未來公園社區作為公園城市的基礎和細胞,代表著城市未來生活方式所在的最小單元。
十里春風吹過。北三環外,隨著北湖未來公園社區城市設計方案通過專家評審,一批重點項目也相繼啟動建設,預計將在兩年內基本完成生態景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三年實現首期全面建成投運。
如何打造?
突出大熊貓和北湖生態雙IP 實現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
按照不策劃無規劃,不規劃無設計的理念,成華區與成都興城集團組建天府熊貓集團,并委托第一太平戴維斯、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就北湖未來公園社區分別開展策劃咨詢、城市設計。
歷經十余次修改調整,北湖未來公園社區設計方案確定,并明確總體思路。以雙碳目標為引領,以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為突破,以打造高品質宜居生活社區為目標,聚焦泛文旅創意人才、在地居民、旅居游客三大主力客群,突出大熊貓和北湖生態雙IP,建設文商旅創意產業策源地、宜居宜游高品質生活體驗區、生態人文價值轉化示范區。
如何推動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高度融合?“統籌構建‘一灣一園、三港五區’的空間布局。”成都熊貓國際旅游度假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一灣”即北湖灣,依托3公里濱水景觀環線,規劃營建星級酒店群和沉浸式文化演藝中心、未來中心、想象力中心等環湖藝術建筑,打造泛文旅活力消費區。
“一園”即千竹園,依托環城生態區,打造靜謐竹海,建設全球頂尖的竹產業創意園,構筑藍綠交融、動靜相宜的國際旅游度假新高地。
“三港”即打造創意科技引領的國際商務交流港、創意文化引領的無界街區體驗港、創意藝術引領的城市觸媒傳播港“三大產業發展聚落”,規劃營建地標建筑、創意場景,塑造顯山露水、高低錯落的公園城市天際線。
“五區”即五個生活社區,布局模塊化服務型空間,圍繞產業人群、一老一小等各類人群,打造15分鐘“生活服務圈”,增強社區服務的可及度、便利度,有效滿足各類人群偏好和品質生活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大熊貓和北湖生態雙IP被視為打造世界級IP+文創驅動的產業型未來社區的核心驅動力。一個是年均千萬人流紅利,擁有800萬粉絲流量的“頂流”。一個面積3700畝,是成都四環內最大最美的生態湖區。
該負責人介紹,未來,北湖片區將重點依托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北湖生態公園,圍繞文旅創意和創意產業兩大產業圈層,多維度、全鏈路融合生態與大熊貓IP資源,以大熊貓為平臺,匯聚文旅文創核心產業,吸引更多元化的文創產業及人才聚集,圍繞人員和產業需求構建未來公園社區。
如何破題?
創新構建復合、共享、多元的生產生活空間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良鏞指出,人是城市的核心,社區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場所,社區規劃與建設的出發點是基層居民的切身利益。
一方面,北湖未來公園社區要具備綠色生態、品質公服、交通體系、安全韌性等特質。另一方面,這也是一個產業社區,將通過充分激活大熊貓超級IP,做大做強熊貓·國際度假、熊貓·文創會展、熊貓·國際商務三大主導產業做深做細新賽道和細分領域。
“北湖未來公園社區面臨‘有限的資源,無限的需求’這一矛盾。”成都綠道文旅集團產業策劃部工作人員黃明強說。
他解釋,有限的資源,包括有限的國土面積:伴隨著城市面積和人口的快速擴張,城市發展距離開城市發邊界的“天花板”越來越近。因此,構建結構科學、高效集約的城市空間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北湖未來公園社區作為第一批建設的未來社區,必須要通過創新作出空間集約利用的示范。
此外,還包括有限的投資:在房住不炒的宏觀政策背景下,勢必需要降低綜合開發成本,壓縮投資。北湖未來公園社區擬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實施、滾動開發原則,構建全生命周期推進模式,確保實現可持續發展。
“無限的需求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永無止境,永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何化解這一矛盾,成為了項目成功開發的破題之眼。”成都綠道文旅集團產業策劃部工作人員黃明強說。因此,必須通過統籌時空管理,創新構建復合、共享、多元的生產生活空間。
如何統籌?聚焦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堅持擁園發展,從環城生態公園要生態品質。將區域城市綠化與環城生態公園融為一體,有效促進人群公園與社區雙向流動,提高公園綠地使用效率,打造綠色健康社區。
搭建復合空間,向三維要空間。直面傳統空間功能單一化的問題,借鑒紐約曼哈頓城市開發中采用混合用地的規劃策略,向精細化開發轉型。探索載體空間的垂直集約開發、多功能混合利用,推動資源有效配置和良性互動;統籌布局“地下+地面+空中”交通組織體系,營造“復合多元”的立體交通場景。
壓縮閑置時間,向四維要時間。構建分時使用場景,建立激勵機制,盤活閑置資源,最大化提升空間利用率。例如,將地下停車場白天供商務辦公和旅游出行等群體使用,夜間供社區居民使用,提升原本緊張的城市車位使用率;將社區室內公共空間白天供老年人活動使用,晚上供創意創業人群使用,分時錯峰高效利用,打造全齡友好活動空間。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鐘文 李穎 責任編輯 何齊鐵 編輯 王鵑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公園社區 一起向未來2022-03-24
- 秭歸縣積極施策為文旅企業發展紓困解難2022-03-24
- 焦作私家車、非機動車別上路了!應急交通有專門保障2022-03-24
- 美麗鄉村行 | 春耕農忙,交通安全不能忘!2022-03-24
- 線上辦、掌上辦、郵寄辦、預約辦2022-03-24
- 廣州擬增加13處歷史建筑,均為工業遺產2022-03-24
- 隧道巴士公交“夫妻檔”,戰疫時期各顯身手2022-03-24
- 【甘快看】甘肅63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上云" 推相關成果轉換利用2022-03-24
- 【甘快看】甘肅將舉辦為期36天的防災減災宣傳活動2022-03-24
- 【甘快看】人報甘頭條 | 甘肅實現30萬以上人口縣區特教學校建設全覆蓋2022-03-24
- 【甘快看】人民日報|甘肅加大助企紓困力度 ,全面落實中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2022-03-24
- 微視頻|懷化:全員核酸檢測效率為何越來越高?背后離不開這支“愛心車隊”的助力2022-03-24
- H5 | 我承諾!共同戰疫 守護家園2022-03-24
- 新型冠狀病毒防控志愿服務手冊2022-03-24
- 957萬元!51項涉刑案茅臺酒419萬開拍同時,賓利等35輛名車也同時處置2022-03-24
- 滄州市廣大政協委員助力抗擊疫情2022-03-24
- 大雨導致路面積水 交警徒手疏通排水口2022-03-24
- 【甘快說】【飛天網評】一起GAN!疫情“倒春寒”不會阻礙春天到來2022-03-23
- 【甘快看】【小康路上看老鄉】甘肅靜寧:“糧田”變“良田”豐收有保障2022-03-23
- 【甘快說】【今日快評】改革切忌“雨過地皮濕”2022-03-23
- 【甘快看】封閉不封愛 蘭州交通大學師生暖心戰疫2022-03-23
- 【甘快看】甘肅漳縣多措并舉筑牢林草“防火墻”2022-03-23
- 長沙又有一批景區場館閉館、限流、演出取消……(更新至3月23日17時)2022-03-23
- 疫情下愛心接力,岳陽“生命種子”遠赴上海“救人”2022-03-23
- 森林覆蓋率全國省會排名第三 長沙處處綻綠意2022-03-23
- 青海茫崖修復生態新增昆侖山下綠化面積100畝2022-03-23
- 氣象水文專家做客100.7福建交通應急廣播 科普氣象防災減災知識2022-03-23
- 道南派出所對轄區校園進行安全檢查2022-03-23
- 違反疫情防控相關規定,富陽2人被處罰2022-03-23
- 120余條街路煥然一新|“蓮花”護欄亮相冰城街頭202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