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園城市里辦一場體育盛會

本文轉自:四川日報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文雯 雷倢

3月17日,成都大運會倒計時100天決戰決勝誓師大會上,市民代表朱勤在發言中描繪出幸福美好的生活畫卷:“每日清晨音樂響起,公園里有晨跑的年輕人、打太極的老人、跳繩的小孩……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用運動開啟新的一天。”

當下的成都,“公園”與“運動”都是熱詞。3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明確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成都提出,要堅持辦賽興業營城惠民一體推進,努力把大運成果轉化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在公園城市里辦一場體育盛會,成都大運會將如何彰顯公園城市特質?

綠色低碳

踐行新發展理念“綠意”無處不在

續航里程長,配備主動安全智能防控系統、緊急制動系統和電子后視鏡,還有空氣凈化裝置、客流計數器、LCD頭尾腰牌……3月16日,“成都公交車家族”新成員亮相,今年6月,它們將正式上崗,成為大運會的保障用車。

記者獲悉,大運會期間,1380臺新能源大巴將為運動員、技術官員等提供班車保障。成都將力爭實現賽事期間中心城區及各賽區綠色出行比例70%左右。

綠色能源、綠色交通、低碳場館……抓住舉辦大運會重大機遇,成都一體推進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

鳳凰山體育公園里,專業足球場上的混合系統草坪中,95%是天然草,5%是人造草纖維,既兼具了天然草的運動性能和環保機能,又保留了人造草的耐用耐踐踏屬性和綠化效果。同時,場館還配備專業冰球、籃球快速轉換功能:鋪上可拆裝的體育運動專用木地板,場館就化身專業籃球館;拆下木板,場館又變成了冰場。看不見的地下,地源熱泵系統讓這里更加綠色低碳。

大運會執委會開發活動部黨組負責人、專職副部長苗峪源還介紹了大運會各場館布局背后的考量。此次大運會共有49處賽事場館,其中36處為改建,占所有場館數量的73%,“該新建就新建,宜改造則改造;在標準上充分結合實際,宜高則高,宜低則低;選址宜近則近,宜遠則遠。”

記者還獲悉,大運會執委會已與四川省電力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協同推進大運會開閉幕式、主媒體中心、大運村、競賽場館等賽時常規電力消費需求,綜合實現100%使用“綠色電力”。

惠民共享

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健身有了新去處

朱勤是一名質量管理技術人員,也是一名熱愛運動的廣場舞國家級裁判。在她眼中,成都大運會不僅是國際體育賽會,更是惠民工程。“我喜歡站在家里的陽臺上眺望大運村,這幾年來,我親眼看見大運村拔地而起,日新月異。”

大運場館建設,讓市民健身有了新去處,帶動更多人愛上運動。坐落于少城社區的玩湃足球體育公園,每天都有不少人在球場上奔跑;二仙橋街道的燈光球場里,年輕人越來越多;江灘公園的泳池里成為不少人的游泳啟蒙地。

借大運會之機推動城市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成都通過“前置化處理”思路,為后續利用留出空間。去年,成都啟動“大運場館惠民行動計劃”,截至目前,開放場館18個,舉辦各級各類賽事與活動600余項,入場總人數近214萬人次。“我們通過大運品牌惠民、場館惠民、環境惠民、文化惠民和服務惠民等五大惠民行動,持續放大賽事效應,讓市民共享辦賽成果。”大運會執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堅持做好社會動員和志愿者服務工作,激發市民志愿服務熱情,更多市民積極參與到這場體育盛會中。“我已累計參加1500余小時的志愿者培訓,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外事交流、疫情防控、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培訓課程。”大運會志愿者代表、四川大學2018級本科生高梓霏對大運會充滿期待。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