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玨慧代表:應對國際供應鏈體系的巨大挑戰,要從這三方面著手

本文轉自:文匯客戶端

上午聽了政府工作報告,徐玨慧代表發現“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基調貫穿全文,一個“穩”字出現了76次。穩外貿、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是六穩六保的重要范疇。作為來自港航業的代表,她特別關注到,報告指出進出口要保穩提質,加強鐵路、公路、航空、海運、港口等運輸保障,深化通關便利化改革,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疫情影響下,國際供應鏈體系面臨巨大挑戰,尤其是美國西部港口滯港問題嚴重并出現蔓延趨勢,最終導致全球供應鏈危機。據統計,中國至美西的航線平均滯期天數超過15天,平均運力損耗達到30%以上。造成港口擁堵的原因有很多,疫情導致的勞動力短缺是一個重要因素,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港口整體集疏運體系應急能力不足,面對峰值需求無法盡快處理并回到常態,即“韌性”不足,聯運周轉不及時,從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運力黑洞。

相反,中國港口的韌性為世界供應鏈的穩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上海港作為世界級樞紐港口,2021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700萬標準箱,連續12年位居全球第一,值得我們欣慰和自豪。但展望未來,持續增長的集裝箱吞吐量、較高的國際中轉箱量年增速,以及有待優化的集疏運結構,都對上海港的岸線通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樞紐港的韌性將面臨較大的挑戰。

如何持續提升樞紐港韌性,確保供應鏈穩定,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徐玨慧認為,要從軟硬件兩方面著手,系統性、前瞻性地考慮解決方案。硬件方面,要持續升級港口綜合物流集疏運體系,實現樞紐港口功能不斷向經濟腹地的延伸。軟件方面,要依托管理協同和數字賦能,全面提升綜合物流效率。

眾所周知,集裝箱水路運輸具有高效率和低排放的優勢,是港口集疏運體系最重要的組成。但是一直以來,長三角內河水網至主要海港的集裝箱運輸通道還不暢通,主要是銜接海港的出海口仍未打通。徐玨慧建議:建議加快研究建設更具社會綜合經濟效益的長三角河海直達出海通道。以大治河為例,內河千噸級航道已經形成,但出海口的最后幾公里尚未解決,著實可惜。一旦打通,大量公路集卡運輸就可以改換成內河集裝箱船舶運輸,直達洋山港。上海作為主要樞紐海港,與腹地的綜合物流集疏運體系能級就能大幅提升,實現以大通量、綠色、高效的河海聯運保障物流供應鏈的穩定。

在上海港通過能力沒有大規模增長的情況下,貨量的持續增長將勢必導致港口集疏運壓力不斷增大。徐玨慧認為,應加強管理協同,持續提升長三角通關一體化,將港區功能向長三角腹地延伸,是保持樞紐港高效運作的有效手段。比如,近年來大力推進的ICT(內陸集裝箱樞紐)建設,覆蓋了長三角多個內陸城市,實現了信息前置和服務前置,大大降低了客戶成本,提高了綜合物流效率,釋放了樞紐港港區的操作空間。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推動下,ICT建設還將不斷推廣,但是在通關效率上還需要海關的進一步配合。徐玨慧建議海關層面建立更加高效、便捷的監管模式,匹配新業態發展需求,在長三角區域建立ICT海關監管場所,視同上海港在長三角地區的港區延伸,使用同一關區代碼,在ICT內發送運抵報告和完成進出口查驗,真正實現長三角區域“一次報關、一次放行、一次查驗”。未來,還希望長三角五關繼續緊密合作,推動海關全業務領域一體化,實現信息互聯互通、規則共商共建、作業協同協調、風險聯防聯控、資源通享通用。通過關港合作,打造“宜水則水、宜鐵則鐵、宜公則公”的長三角高效聯運新體系,持續鍛造上海港作為樞紐港的韌性。

科技進步驅動革新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港航業也同樣面臨著數字化的重構與升級。近年來,智慧港口、智能船舶、線上航運服務、智能航運監管、智能航行保障等數字應用紛紛涌現,呈現出很好的港航業數字化升級趨勢。但是目前來看,港航業的數字化建設還略顯混亂。港航產業鏈條較長,數據共享需求大,但政府有關部門和市場主體之間、不同的平臺企業之間,都缺乏合理有效的共享規范,極易形成數據孤島,難以發揮數據價值。同時,由于缺乏公共數據標準,多方協同難度高、節點互信成本高,成為抑制港航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主要障礙。

徐玨慧建議,在支持和鼓勵港航業數字化創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基礎上,建議交通部牽頭,會同商務部、工信部、海關總署等部門,制定港航產業數據相關標準,出臺數據共享規范,推動航運區塊鏈標準和征信機制的設立,推動數據安全規則體系的確立,打造健康有序的港航數字生態圈,全面提升綜合物流效率和便利化水平,助力提升港口韌性和供應鏈穩定。

作者:祝越

編輯:王宛藝

責任編輯:張曉鳴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