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派駐楊莊村第一書記李斌:駐村六年深耕“鄄小嫚兒”黑玉米品牌

編者按:

2023年6月開始,山東省委組織部面向全省各級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開展為期兩個月的“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擂臺比武”活動,旨在檢驗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幫扶成效,營造比學趕超氛圍,激勵廣大駐村干部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奮發有為、擔當實干。“曬”成績、“亮”經驗、“談”收獲、“練”本領,活動最終評出一等獎10名、二等獎15名、三等獎10名。以此次擂臺比武為契機,省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工作專班大力宣傳優秀駐村干部的幫扶事跡和典型經驗,發揮典型引路、示范帶動作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省派駐楊莊村第一書記李斌:駐村六年深耕“鄄小嫚兒”黑玉米品牌

記者 楊璐 通訊員 袁俊杰

山東財經大學派駐鄄城縣閻什鎮楊莊村第一書記李斌從2017年12月加入駐村工作隊伍,今年已是扎根山東菏澤的第六個年頭,這一路走來,有困難更有收獲。六年來,他連續深耕玉米品牌,“像親閨女一樣的‘鄄小嫚兒’。” 李斌榮獲省五一勞動獎章、省五四青年獎章、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省青年崗位能手等多項榮譽。

以下是李斌自述他和黑玉米品牌“鄄小嫚兒”的故事。

2023年9月3日黑玉米加工現場

孕育

初到鄄城,我對農村的景象缺乏認知,面對眼前真實的農村生活,面對鄄城萬畝良田和鄉親們,我開始思考:村集體為什么發展不起來?軟弱渙散是哪里軟弱,哪里渙散?通過調研發現,幫扶村確實存在共性的“病和痛”。病在黨建不扎實、沒有頭雁領飛,痛在產業缺失,村民致富無門。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村民原有的收入來源以傳統玉米、小麥種植為主,每畝年收益不過千元,找準產業路子是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是引進新產業“平地起高樓”,還是繼續在原有產業上做文章?為開拓思路,我帶領村“兩委”班子外出學習二十余次,最終決定因地制宜,將高附加值的“黑玉米”種植作為切入點,發展集體產業。

誕生

玉米好種,但沒有二產加工,溢價空間有限。為避免項目成為曇花一現的產業,我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創立一個能代表菏澤、代表鄄城的品牌,讓更多人認識“鄄”這個字!

這個名字既要響亮,又要有本地特色,還要好記!在不斷思考中,我發現菏澤本地有 “饅頭” 產業,而山東又喜歡把女孩稱為“小嫚兒”,于是,“鄄小嫚兒”這個名字就越想越清晰、越講越順溜,這好像第一書記親閨女的品牌名字,就這樣誕生了。

成長

面對蹣跚學步的“鄄小嫚兒”,接下來就是精心呵護、茁壯成長。從幫扶村一無所有,到一棒棒“鄄小嫚兒”黑玉米的出現,再到一條致富康莊大道的鋪就,親閨女“鄄小嫚”的成長經歷了三個階段。

幼年的“鄄小嫚兒”,要解決好育種問題。為掌握國內黑玉米種植、加工的核心技術和優秀經驗,我們多次組織人員赴山西、吉林等地考察,當過玉米采購商和種植戶;為破解南繁候鳥式育種難題,我們多次前往海南陵水進行育種試驗。最終在2019年,克服萬難,將富含花青素的黑玉米帶回山東,進行規模種植。

少年的“鄄小嫚兒”,要解決好種植問題。推廣黑玉米種植是難題,為解決土地問題,我們說服群眾流轉土地355畝,發放種植訂單289畝,創新黨建聯合共同體“3331”工作模式,實現三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聯合+共贏”。撲下身子學習黑玉米種植技術,組織30余次黑玉米種植技術培訓,做到玉米種植戶技術全覆蓋。

青年的“鄄小嫚兒”,要解決好加工問題。四年間,我們不間斷投入資金超690萬元,建成占地24畝的黑玉米加工產業園。配備高效運轉的自動化設備以及加工流水線。為深挖玉米加工細節,我們持續探索貯存技術,建成恒溫庫、冷藏庫,創新液氮速凍、急速升溫殺菌技術,解決鮮食玉米加工周期短、糖分低標的難題。目前,該技術成功申請實用新型專利保護。

回饋

為了把黑玉米賣出去、賣出價,我們依托電商平臺實現線上線下銷售。目前,“鄄小嫚兒”已成為社區團購類頭部商家,直播帶貨類黑標品牌。黑玉米銷售額超430萬元。黑玉米延伸課題獲創新創業國家級立項。

如今,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年凈收入超39萬元。建廠四年,僅員工工資發放已超過260萬元,解決300多人就業,其中近三成為60歲左右的大齡婦女,月工資可達4000元。一位車間老員工笑著對我說:“活了大半輩子,誰能想到大字不識的農村婦女也能有班上、有錢賺!”

不止“鄄小嫚兒”

2017年剛到鄄城,正趕上山東啟動涉及60多萬人的黃河灘區遷建工程,我帶領團隊收集散落的舊石槽、舊門板等民俗實物37000余件,灘區村民見我都打招呼“省里的撿破爛兒書記又下村兒啦”。后來這些民俗實物經過設計加工,出售并盈利280萬元,全部用于幫包村修路、打井等基礎設施建設。

我們將有收藏意義的老物件兒捐獻給縣鄉村記憶博物館。在查閱縣志過程中,我發現縣級檔案與大城市間存在巨大差距,于是我利用自己專業優勢,組織團隊幫助縣人社局建立線上檔案管理平臺。看著共建完成的鄉村記憶博物館,我常想或許有一天,“鄄小嫚兒”品牌也會住進去,成為一段鄉村記憶。

從家到村近300公里,我無法成為一個稱職的父親、合格的兒子。兩年前,我在新崗位上任僅僅17天,是組織的一聲召喚,又讓我毅然決然回到了菏澤。為啥回來?因為“鄄小嫚兒”從孕育、成長到成才,需要久久為功的付出和陪伴;因為我割舍不下“鄄小嫚兒”給老百姓帶來收益時,那一張張幸福的笑臉。第一書記的“一”,橫著是扁擔,是擔當;豎著是標桿,是示范。連續擔任三輪第一書記,橫跨七個年頭,我把心血和希望留在了菏澤,今后無論在哪里,菏澤永遠都是我的第二故鄉。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