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時代的貴州人|楊正林:讓林場產生更多經濟效益

“1985年,當時我只有18歲,和村里幾個同齡人承包了一條公路沿線的植樹造林項目,我們種下的樹成活率非常高。”站在山頂,楊正林向記者介紹起自己利用自家300余畝荒石山,開啟的植樹造林經歷。


(資料圖)

楊正林在除草、查看黃精長勢。

今年56歲的楊正林,是黔西南自治州興仁市數嘎生態林場管護員。38年來,楊正林帶著家人采取承包荒山、與村民聯營等方式種下6500多畝杉木。“那時候條件落后,有時候上山就是好幾天,吃住都是山上。”一把砍刀、一把鋤頭、一個背簍上山就是一天,開荒、育苗、挖坑是他的日常。

成活率高、樹坑深淺適宜、株距掌握均衡,楊正林成為小有名氣的種樹能人。1998年,林場面積也由300畝擴展到近3000畝。“長年累積的經驗,我們育的樹苗在市場上很受歡迎,云南、廣西的客商都來收購,忙的時候一天拉三車,一年收入近百萬元。”回憶過去,楊正林記憶猶新。

楊正林在查看樹木生長情況。

2003年,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楊正林單獨購買2.5噸樹種,在雨樟鎮數嘎村單獨為村民育苗。“分樹苗的時候,家庭條件好的小部分村民給錢了,但是大部分都是記賬或者直接送給村民。”

“這些年,你統計過送了村民多少樹苗嗎?”面對提問,楊正林回答說:“記不清了,光2003年育的樹苗就送出去500多萬株。”付出總有回報,荒山由原來的放牛坡變成了林場,也帶動周邊3個鄉鎮6個村1500余戶村民拓荒造林4萬余畝。

“現在我正在探索發展林下產業,帶動大家一起種植黃精,讓林場產生更多的效益。”雖然年近60,楊正林眼中滿是繼續帶領大家增收的決心。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段源興

編輯 劉思博

二審 李劼

三審 田旻佳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