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熱訊:細節,讓新聞“活”起來


(相關資料圖)

楊雙池

如果說大家都是一日三餐,那我是一日“四餐”,我的加餐就是“讀報”——每天雷打不動閱讀《衡水日報》。今年以來,《衡水日報》不僅推出了一些新穎的欄目,在新聞寫作上也大有改變,有不少文章很注重對新聞細節的勾勒和描寫,讓我讀后印象深刻。

運用好細節可以讓新聞“活”起來。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說:“眼中有人,抓好細節,這是寫好新聞的秘訣。”筆者誠以為然。新聞的本質是講新鮮人和新鮮事,講故事就要有細節才能抓眼球、留印象、有余味。

在《衡水市桃城區趙家圈鎮:特色產業“引路”跑出致富“加速度”》一文中,記者描寫村民金明欣在田間播種時寫道:“春日的風卷起塵土,落在他的頭上、臉上,模糊了面貌,卻也凸顯他堅毅的目光。”寥寥幾句細節描寫,讓農民的勤勞、對豐收的期盼躍然紙上。“……飼養員劉章一則熟練地操控著裝滿飼料的撒料車,沿著羊舍內長長的通道開上一圈,飼料就會從撒料車兩側的出料口自動‘流’到羊舍前面的料槽里。原本安靜的羊圈,瞬間喧鬧起來。”在《棗強縣王常鄉:特色羊產業助農走向“羊”光大道》一文開頭,記者就用一段生動的描寫將我們帶到了采訪現場,讓讀者不禁對現代化特色羊養殖產業到底是如何助民致富增收的產生了好奇。《“一見鐘情”的緣分緣起何處?——黎明國際智能家居深州基地見聞》一文中,記者吊起了我們的胃口:“走進位于深州市智能家居產業園的黎明國際智能家居深州基地,偌大的生產車間里只有寥寥數人,各條生產線卻在有條不紊地運轉。”讀到這里,讀者不禁和采訪記者有同樣的疑問:員工都去干啥了?記者隨后揭秘,原來是先進智能設備的運用,大大節省了人工,從而引出企業如何用好創新研發這把“金鑰匙”,借力優化營商環境的“東風”揚帆啟航。

新聞中的細節,只有記者親歷才能感受并描寫出來;而有了細節的新聞,才更能與讀者產生共鳴。在《衡水日報》《衡水晚報》新開設的“走基層·聚焦報道基地”“走基層·問環境看項目話創新”“平凡奮斗者”“湖城慢直播”等欄目中,還有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新聞報道。這些都是衡水日報社的記者們充分發揚“腳板底下出新聞”的好傳統,深入基層一線“抓活魚”,從火熱工作場景中發掘素材,從老百姓的生產生活中選題,采寫出的“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用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語言,采寫出吸引人、打動人的報道,必將讓“衡報聲音”傳得開、傳得遠。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