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觀熱點:為大地體檢 給山河把脈——新疆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觀察

天山網記者 楊舒涵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調查、評估、區劃全鏈條綜合風險普查,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將于今年全面收官。新疆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具有“分布廣、種類多、強度大、損失重”等特點,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全面摸清各類災害風險隱患底數,對占據全國六分之一國土面積的新疆意義非凡。


(相關資料圖)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三年來,新疆加強統籌協調、嚴把技術要求,穩步推進普查全面調查和評估區劃等各階段任務,持續推動普查成果轉化落地見效。這項涉及32萬人參與的普查是如何開展的?普查成果又如何服務防災減災?讓我們去聽聽這場普查背后的故事。

奎屯市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員在街頭開展普查知識宣傳(資料圖)。圖由自治區應急管理廳提供

三年摸清災害風險底數

走進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市區)湖州路的自治區應急管理廳指揮中心,一塊塊實時更新的電子屏幕引人注目。這里是新疆“區、地、縣三級應急管理系統指揮中心”中樞所在,來自全區應急、氣象、住建、地質等部門的相關數據如溪流在此匯聚。

作為本次普查成果之一,屏幕上一條條數據猶如一項項體檢指標,構建出全區自然災害風險管理基礎數據體系,為我區災前、災中、災后的自然災害綜合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有別于其他領域的普查,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首先要做數據調查,再通過相應的算法模型做評估和區劃,普查過程涉及行業多、部門多,地域跨度范圍廣,信息搜集難度大,可以說是一場打了三年的‘仗’。”自治區應急管理廳風險監測和綜合減災處處長丁剛說,普查最終目的就是成果落地應用,為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綜合防范能力提供科學依據。

截至目前,我區已全面完成96個縣域普查調查任務,全區普查調查工作獲得了5大類16種災害等近1156萬條空間位置和災害屬性信息,形成全區自然災害致災因子、承災體、歷史災害、綜合減災能力、重點隱患等專題數據集……

此外,普查不僅摸清了長期以來我區各項災害風險的“底數”,還實現了自治區自然災害防治工作上的多個歷史突破:住建部門全面摸清全區房屋建筑的具體數量,推進地震易發區房屋建筑加固工程;水利部門收集整理出128處已建國家基本水文站洪水特征值,為開展中小河流淹沒范圍圖繪制工作提供基礎依據;地震部門開展600余項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各相關部門普查不僅完善了致災因子和承災體調查,在調查過程中取得了具有開創性的成果……

“體檢報告”形成的背后

自然災害及其衍生災害就像看不見的敵人,時不時搞“偷襲”。數據顯示,2019年至今,全區共發生自然災害290次,造成249.44萬人次受災,1274間房屋倒塌……

板塊與板塊之間激烈碰撞時所釋放的能量不僅僅會帶來地震這一種災害。如何防范地震災害風險,在普查過程中,自治區防災減災委員辦公室提出了以危房報送為主的地震及其次生災害風險隱患報送的“新疆方案”。

今年2月1日,阿克蘇地區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鎮托特塔什村的災害信息員亞森·伊米提在地震隱患巡查時發現,當地村民自建房屋有墻體裂痕,并于當日通過災害風險隱患信息報送系統上報地震風險隱患。當地政府迅速前往核實查驗,協調村民搬離隱患房屋,并對其加固修繕。

“普查取得豐碩成果的背后,正是因為有這些充當‘主力軍’的基層信息員隊伍付出了大量心血。”丁剛介紹,普查辦組織統籌、行業部門縱向負責、第三方技術指導、基層普查員為主力軍的調查模式,發揮出基層組織、“訪惠聚”駐村工作隊以及返鄉大學生等基層力量作用,一支支縣鄉應急救援“輕騎兵”活躍在全區最基層,為精準預警發布、精準搶險救援提供支撐保障奠定基礎。

實際上,從災前應急預案、災害預警到災后物資救助、災害信息公開的全過程應急體系在自治區不斷發展完善,從而形成全面準確的山河“體檢報告”。

在“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的原則下,目前全區已實現將普查數據成果應用到防災減災工作中。近年來,全區共建起救災物資儲備庫127座,儲備242萬件救災物資,共處置各類災害事故1521起,成功應對6級以上地震、特大泥石流、洪澇等重大自然災害;每年組織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多災種實戰綜合演練,累計參演人員達16.1萬人次。

普查成果由全民共享

摸清底數、查明重點地區抗災能力后,普查數據如何應用?如何推動風險治理向事前預防轉變?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開春已經很久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吐古買提鄉庫魯木都克村村民買買提加克甫·買買提庫爾班卻一點兒也不慌張。

“精準種植不再靠天象。”這幾年來,隨著當地氣象部門的精準數據推送和信息服務在鄉村落實見效,村民們因為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相比曾經已經少了很多,而這也是全區廣大種植戶受益于普查成果的一個縮影。

“普查的目的在于成果的應用,而最終受益者必然是人民群眾。”丁剛表示,新疆倒春寒、大風等自然災害頻發,及時預警預防能夠減輕減少農牧民損失,對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同樣意義重大。

普查數據取之于基層,普查價值用之于基層。

自治區應急管理部門將普查數據作為靜態數據,建設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在人員疏散、應急避險等方面提供支撐;氣象部門在汛期服務、寒潮預警等服務中,運用普查危險性評估與區劃成果,精細化預測,做好靶向服務;住建部門導入95.1萬條有效數據,將普查成果應用于防震減災、城市精細化管理等工作中;林草部門利用森林草原火災風險普查數據資源,實現多場景、多方位普查成果應用,及時整改消除隱患,不斷完善森林和草原火災防范保障體系……

防災減災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自治區還將持續推動普查成果的實際應用,發揮普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提升全區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