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繡花針”功夫織就幸福宜居濟南

冬日暖陽灑在泉城大地,喜慶的新春氛圍遍布街頭巷尾。

干凈的街道、通暢的車流、活躍的泉水、青綠的公園……一個個片段交織成城市的幸福感。

在這背后,高效的城市管理功不可沒。


(資料圖片)

“城市大腦”飛速運轉,為這座城的運行提供著“最優解”;堅守崗位的勞動者用雙手美化這城市的每個角落;“聽得見泉水叮咚,看得見一城山色”是宜居濟南的最美注腳。

城市管理彰顯著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既關系到“面子”,也關系到“里子”。

這座城市正是以“繡花針”的功夫織繡出幸福宜居的“濟南的冬天”。

數字賦能,精細考核見真章

如今,“數字化”已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詞,濟南也在數字化進程中不斷探索。

在2022年度智慧城市評選中,濟南榮獲“2022中國領軍智慧城市”稱號,這也是濟南第5次榮獲該獎項。

智慧城市運行離不開精密的計算“中樞”。

近年來,濟南持續完善智慧泉城城市大腦,建設城市一體化綜合指揮中心,不斷豐富數字化手段應用場景,提升城市服務和治理效能。去年,《濟南市加快推進城市大腦建設行動方案(2022年)》印發,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以實現數據資源“一腦統管”、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等。

2023年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構建高效協同指揮體系,提升城市大腦功能。加快提升數字化治理水平,創建數字社會治理示范城市。迭代升級“濟南交通大腦”,打通人、車、路、網數字閉環,主城區應用智能交通信號燈的路口達到90%。

與此同時,濟南還將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做好城市家具保潔、綠化亮化美化、廣告牌匾整治、建筑外立面提升等工作,深入實施“三高”沿線環境綜合整治。開展交通擁堵綜合治理十大行動,推進醫院、學校、商圈等重點區域交通擁堵治理,推廣共建共治共享停車管理模式。

數字賦能,讓城市管理更加科學高效。方法舉措落地見效還需精細化的考核辦法。

不久前,《濟南市2023年度城市管理綜合考評工作方案》印發,考評內容包括生活垃圾分類、智慧城管、交通設施與秩序管理等二十余項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工作方案》明確了經濟獎懲,比如,第一季度,對獲得季度考評排名第一、二、三名的區縣政府,分別獎勵100萬元、80萬元、60萬元;對季度考評排名倒數第一、二、三名的區縣政府,分別罰繳100萬元、80萬元、60萬元。

真金白銀的獎懲直截了當,推動著城市管理不斷精細化。

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智慧高效的城市管理系統有條不紊地運行著,落下細密的“針腳”。呈現在眼前的,是更加舒適宜居、安全便捷的生活環境。

“無廢城市”,變廢為寶得雙贏

城市管理關乎所有城市居民的生活,“超前”的理念同樣重要。

“無廢城市”正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是一種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一座沒有固體廢物產生,或者固體廢物能完全資源化利用的城市,其整潔度、舒適度可想而知。

去年,《濟南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2022—2025年)》出爐,圍繞工業固體廢物、農業廢棄物、生活源固體廢物、建筑垃圾和危險廢物五大領域及制度、技術、市場、監管四大體系,提出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的八項重點任務。

按照“無廢城市”理念,濟南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和末端處理設施建設日漸完善,諸多有益嘗試正落地變現。

在垃圾產生源頭,垃圾分類處理是關鍵一招。據悉,2022年濟南全市日產垃圾為8000噸左右,垃圾分類房從2021年的509座提升至1065座,分類亭從8575處增加到9594處。2023年,計劃新建垃圾分類房300處,改造垃圾分類亭1000余處。

“火”力全開的焚燒發電也為生活垃圾末端處置開辟了新路徑。濟南已建成起步區孫耿焚燒發電廠、長清馬山焚燒發電廠、章丘高官寨焚燒發電廠、萊蕪牛泉焚燒發電廠及剛投產的商河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天的處理量近8000噸左右,焚燒處理率達100%。據統計,2022年共焚燒垃圾242萬噸,發電約9.8億度,折合節約標準煤約53.8萬噸。

此外,加快建設“無廢城市”還被寫入了2023年市政府工作報告,這使得“無廢城市”建設進入快車道。濟南將推動鋼鐵、采礦、化工等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開展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創建綠色工廠30家以上、無廢工業園區1個。新增綠色建筑1000萬平方米以上,新開工裝配式建筑700萬平方米以上。推進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建成裝修垃圾分揀中心。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置體系,加快萊蕪、章丘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等項目建設。完善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推動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產業發展。

聚焦垃圾分類“關鍵小事”,合理推進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無廢城市”正在濟南書寫垃圾處理與能源節約的雙贏局面。

青綠輝映,繪就幸福底色

優良的生態環境,是城市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標。

在濟南,“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正是居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去年,濟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態答卷”——小清河出境斷面年均水質創紀錄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消失近60年的中華鳑鲏重游水中;完成造林1.16萬畝、森林撫育8萬畝,黃河濟南段新建成綠化提升防護林2284畝,兩岸形成了200多米寬的綠色生態廊道;新建公園55處、綠道130公里,“千園之城”讓人“推窗見綠、出門入園”;趵突泉實現持續噴涌19年,創下57年來最高地下水位紀錄……

生態保護沒有終點。今年,濟南將堅決打贏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三個標志性戰役,PM2.5控制在44微克/立方米以內,空氣優良天數比率達到62.5%。完成造林綠化1.2萬畝,森林撫育8.8萬畝。加快925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大力推進河長制湖長制,高標準推進大汶河、巨野河等11條美麗幸福河湖建設。

城市之中,青綠輝映更加耀眼。濟南將繼續加強重點泉群保護,推進市民泉水直飲工程,鞏固國家園林城市建設成果,新建各類公園100處、綠道100公里,加快千佛山廣場改造、佛慧山周邊景觀提升,持續推進城區河道有水工程,真正讓泉城市民仰觀山色、俯聽泉韻。

數字化讓城市運行更加精準,“無廢城市”讓城市更加明亮,綠水青山讓城市更加宜居。在這面超過1萬平方公里的輕紗上,一心為民的“繡花針”正仔細地穿針引線,繡出帶著滿滿幸福感的美好生活!

(濟南報業時政融媒工作室記者盧震統籌林江麗)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