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播報:劉全道:回鄉成立合作社 重歸土地尋“錢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劉全道:回鄉成立合作社重歸土地尋“錢景”

楊燕本報記者毛婧婧 金秋時節,水稻成熟,一輛輛裝滿稻谷的車輛緩緩駛出金安區雙河鎮九十鋪村全道農業合作社。水稻烘干車間里,轟鳴聲仿佛在慶祝這個收獲的季節。倉庫里,烘干好的稻谷堆積著像一座座小山。倉庫門口,傳送機器正在向一輛大貨車輸送稻谷,這些稻谷將被運往河北。

合作社負責人劉全道是一位退伍老兵,1979年參軍入伍,1982年退伍后被分配到家鄉的糧站工作,之后自己開起了米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劉全道明白糧食是民生之根本,為了做全稻米加工產業鏈,帶動農民增收,于2016年成立了農業合作社。合作社積極引導稻農發展優質品種,實行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

據劉全道介紹,合作社占地20畝,先后投資1200萬元用于建設廠房和置辦機器,車間、倉儲、生產線無一不按高標準建設。每年收購本村及周邊鄉鎮農戶各類稻谷約15000噸,銷往江蘇、廣東、福建、湖南等全國各地,純利潤達60萬元。據悉,九十鋪村位于雙河鎮南邊,六舒路、九高路、九柿路縱橫全村,交通便捷,這給糧食的運輸帶來便利。

劉全道致富同時不忘帶動父老鄉親增收。目前,有8名村民長期在合作社上班,每人每月工資在4500元到5000元不等。村民施長華在合作社主要負責看管烘干機,對溫度進行調控,把握火候。他告訴記者,他已經跟劉全道干了十幾年了,從以前的米廠到現在的合作社,一年能有五六萬元的收入,他表示很滿足。“老板人很好從不拖欠我們工資,所以我才跟他干了這么長時間,在家門口有這么好的工作比在外打工強。”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多年的經營,劉全道一直堅持誠信經營,在糧食采購中,凡不符合國家標準,壞糧、次糧,價格再低也一粒不收。同時,在收購優質稻谷時不壓價、不壓秤、不克扣農民一分錢,也從不欠賬,在農民中保持了良好信譽。劉全道說:“我們給農民的價格比別的地方要高,每一百斤要多10元錢,大家都愿意送到我這里來,同時我們賣出去的稻品質好,價格也公道,所以全國各地的都來這里購買糧食。”

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如今61歲的劉全道仍保持著軍人的韌勁。腦梗給他留下了行動不便的后遺癥,但是他依然每天穿梭在合作社各個角落,盯緊生產線,把控好每個環節。“從8月到過年的時候是一年最忙的時候,今天來了35輛車。”劉全道表示創業多年雖然遇到過困難但是很少向政府反映。現在不一樣了,有了退役軍人事務局,退伍軍人就像有了“娘家”,有問題、有困難就可以向“娘家人”傾訴了。劉全道表示,未來繼續干好糧食收購銷售,穩步推動合作社向前發展,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