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聚焦:“立交橋式”古堰大旱之年保灌區不減產 重慶首推其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訊(記者 張質)秀山巨豐-永豐堰,從始建距今有255年,是在互聯網上鮮有相關信息的一個古代水利灌溉工程。


(相關資料圖)

巨豐堰水渠、永豐堰水渠、泥河在三拱渡槽處形成“立交橋”。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張質 攝

在今夏出現極端高溫干旱天氣的情況下,灌區內水稻種植的清溪場片區,水稻畝產650公斤,保持了正常年份的水平。

“這樣的立體灌區在目前在用的灌溉工程遺產中還是第一次見到。”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與水利遺產專委會會長譚徐明對它如此評價。

巨豐-永豐堰工程體系圖(光緒十七年《秀山縣志》)。秀山縣水利局供圖

9月21日,2022年西南地區灌溉農業文化及遺產保護研討會在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以下簡稱秀山縣)舉行,會上部分專家對秀山縣的巨豐-永豐灌溉工程遺產的構成、技術特征、價值評估等進行了專題學術交流。秀山縣委副書記任序江表示,縣委、縣政府也高度重視古堰申遺工作,正在積極開展巨豐-永豐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申報工作,相關準備工作正在有序推進,計劃10月底正式申請。

巨豐-永豐堰位于秀山縣西南部的清溪場和烏楊兩個街道,沅江流域的平江河上,是秀山縣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巨豐堰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總長23公里,灌溉面積為12000畝。永豐堰始建于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總長18公里,灌溉面積為4000畝。

據史籍記載,巨豐古堰自清乾隆修筑之后,歷代朝廷均有修葺,工程體系也不斷發展完善。自清乾隆至今,較大規模的維修共有10次,這是巨豐古堰延續至今的保障。

巨豐堰渠首和周邊平坦肥沃的農田。羅治洪 攝

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與水利遺產專委會會長譚徐明在實地考察后發現:巨豐-永豐堰的干渠近30公里長,這在古代灌溉工程上算了不起的;五拱渡槽、三拱渡槽實現了水渠對自然河流的穿越和立體灌溉,也實現了將水從平原引向山地,使得河流上下游、兩岸均得到有效灌溉。

據秀山縣水利局黨組成員龍祖華介紹,巨豐-永豐堰主要遺產為兩座攔河壩、渠首、木疊梁閘、五拱渡槽、三拱渡槽、相關碑刻等,它是古代秀山人智慧的結晶,最大亮點是形成了高水高灌、低水低灌三層空間立交灌溉方式。如果申報成功,將填補重慶市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空白。

在下游再建水渠進行補水也是巨豐-永豐堰古灌溉工程的亮點。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張質 攝

2014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設立,使這個遺產類型及一系列獨具特色的古代灌溉工程進入大眾視野。截至目前,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項目已達26處,是世界上灌溉類型最豐富、工程分布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

(本文來自新重慶客戶端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